《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云飞(课件)第十四章 扶危济困.pptx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丛云飞(课件)第十四章 扶危济困.ppt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善不可失,恶不可长。

——《左传·隐公六年》;心存善念,必有善行;善念善行,天必佑之。

——《增广贤文》;;是故退睹其友,饥则食之,寒则衣之,疾病侍养之,死丧葬埋之。

——《墨子·兼爱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传·文言传》;善人者,人亦善之。

——《管仲·霸形》;;;中华民族的扶危济困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商汤时期就有“饥者食之,寒者衣之,不资者振之”的政策,后来,周文王又采取了爱护鳏、寡、孤、独等四种“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的政策。自此以后,慈善文化薪火相传,并不断发扬光大,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乐善好施、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扶助危难、救济贫困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培养起来的以帮助他人为荣、以解人之难为乐的一种善行与高尚道德情怀。伸出援手、献上爱心,慷慨解囊、纾困解难,用真情创造温馨家园是每个人的责任。;在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要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扶危济困文化也由此得到升华。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为人民谋幸福的政党,是不忘初心的政党;同时也表明我国的民生工作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真正实现了“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目前,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正是中华民族扶危济困文化时代价值的体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医药前沿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专业医药相关文档服务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