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本目链】名医珍言录+经方配伍之秘.docx

【全本目链】名医珍言录+经方配伍之秘.docx

  1.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1/NUMPAGES64

名医珍言录

目录

TOC\o1-3\h\z\u名医珍言录——为医 2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六淫) 3

名医珍言录——论治 8

论治(一)治疗原则 8

论治(二)药物 19

论治(三)方剂解说 24

名医珍言录——内科 28

内科(一)温病 28

内科(二)咳嗽 31

内科(三)哮喘 31

内科(四)肺痈 32

内科(五)呕吐 32

内科(六)泄泻 33

内科(七)痢疾 35

内科(八)便秘 36

内科(九)疝气 37

内科(十)黄疸 37

内科(十一)症积 38

内科(十二)肿胀 39

内科(十三)癃闭、淋证 40

内科(十五)遗精、阳萎 40

内科(十四)消渴 41

内科(十六)虚损 41

内科(十七)心悸、怔仲 42

内科(十八)眩晕 43

内科(十九)中风 43

内科(二十)失眠 44

内科(二一)郁证 44

内科(二二)癫狂 44

内科(二三)痿痹 45

内科(二四)汗证 45

内科(二五)血证(附:瘀血) 47

内科(二六)痰饮、痰火 49

内科(二七)诸虫疾患 50

内科(二八)痛证 50

五、外科六、妇科 52

(一)调经 52

(二)崩漏 52

(三)胎前 52

(四)产后 53

七、儿科 53

经方配伍之秘 55

名医珍言录——为医

善为医者,行欲方而智欲圆,心欲小而胆欲大。(唐·孙思邈,见《旧唐书·本传》)

《淮南子·主术训》:“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圆而行欲方。”又:“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其意告诫为医者既要有高尚的医德,热心为病员服务的精神,又要有扎实的医学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临证时要能细心地诊察病人,认真分析病机,务使辨证准确,在治疗时则应当机立断,恰当施治,当攻则攻,应补则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行为方正不苟,临证活法圆机,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致其约。(清·刘仕廉《医学集成》)

此语系示为医治学的基本要求,因医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内容丰富,要能掌握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融汇贯通地用于临床,并能在实践中有新的发现,就必须首先认真阅读和反复钻研医学的典籍,从而对医学的理论有比较深刻的理解,故曰非精不能明其理;同时,又要博览群书,参合各家的论说,从而可以掌握各种理论的要领,故曰非博不能致其约。

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医则)

此语重在提示学医之人应虚心好学,刻苦钻研,面对千变万化的疾病,要努力学习医学的理论知识,打下坚实基础,在临床时,能将所学的理论(道)知识用于指导实践,并逐步积累经验。日积月累,自能于临证时圆机活法,运用自如。此即“医之所病病道少”之含义。

凡临证,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清·曹仁伯《琉球百问·语录》)

此语示人临床治病的原则要求,所谓“须审病人情状,酌配方药”,即要求医者必须熟练地运用各种诊法,仔细地分析病机,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确定恰当的治法,选择适宜的方药,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所谓“但记每方治某病便非”,意谓只记住某方能治某病,而不知辨证论治,则无异于按图索骥,往往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为医者,当引以为戒。

故业医者,能因古人之法,而审其用法之时,斯得古人立法之心矣。(明·孙一奎《医旨绪余》下卷)

学习古人临床认证识病,确定治法,选方遣药的法度时,不能脱离古人用这些法度的具体时间、具体病例以及其他具体情况,如东垣之善用补气升阳,丹溪之常用滋阴降火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其立法之意,不致机械地搬用于临床,做到“师古而不泥于古”,善于吸取前人之有益经验,立自己之主见,择善而从。

名医珍言录——辨证(气血、脏腑、六淫)

治病必先辨证,辨证须辨兼证。(清·费绳甫《孟河费绳甫医案》伤寒)。

辨证是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确定治法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辨证的目的。因而治病必先辨证,但辨证时除了辨主证外,还必须顾及兼证。因临床中常有兼证不除而影响主证的治愈,故辨证时要分清主次,然后据主次缓急治之,方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气不足便是寒.气有余便是火。(清·程杏轩《杏轩医案》)

气不足系阳气虚衰,故有“阳虚则外寒”之说。阳气不足亦能产生内寒,以气虚不能温煦脏腑,致脏腑功能减弱,常见畏寒肢冷,神疲乏力,尿清便溏,舌质淡,脉沉迟或细弱等象,治宜分清内外而予益气温阳。

气有余便是火,常由七情过极,气郁化火所致,其表现常有目赤肿痛(肝火、胆火),烦躁失眠(心火),嘈杂易饥

文档评论(0)

modi61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