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 教案.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和鲁迅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观点,了解杂文的文体特征。

2、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3、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正确对待中外文化遗产。

重点:1、揣摩鲁迅杂文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2、学习运用比喻论证的写作方法:明确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着重认识“送去

主义”的实质和危害。

难点:把握鲁迅杂文对现象的高度抽象概括和议论的形象化。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记得圣诞节、万圣节、情人节,却记不清楚端午节、重阳节;有人喜欢坐在肯德

基、麦当劳里享受美国快餐,却很少去品味粽子、元宵的味道;有人喜欢看韩剧,成为哈

韩一族,却难得去看看京剧,欣赏一下唐装。面对众多的外来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做?早

在70多年前,就有这样一位思想的伟人为我们解出了答案。今天,就让我们就一起来拜读

一下鲁迅先生所作的《拿来主义》,想一想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好传统

文化。

二、知人论世,走进作者

《拿来主义》最初发表于1934年6月7日《中华日报》副刊《动向》,署名霍冲,后

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

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

“全盘西化”思想甚嚣尘上。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

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

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鲁迅先生提出了

“拿来主义”的主张。“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鲁迅

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

三、通读入境,梳理文章

文章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二部分(8-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

行“拿来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四、细读入心,品味鉴赏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提示:这实际上涉及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

明确: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提示: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

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

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

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闭关自守”的“大门”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就会由“闭关主

义”走向极端“送去主义”。作者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

衣钵相传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

3、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提示:作者是在批判“闭关主义”、“送去主义”的基础上自然过渡到对“拿来主

义”的确立和论证的。

明确: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关于拿来主义,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

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

4、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提示: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

来拿”的原因。

明确:(1)第1、2段所论,是“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

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径,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是“送去主义”必然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

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

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的话

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

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

(3)第6段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

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

文档评论(0)

186****22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