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解读原教材
拿到教材之后,我们对原教材的主题说明、主题目标、主题内容进行全面解读。基于对这个主题核心价值的理解并进行丰富:树是孩子们最熟悉、最常见的植物之一。幼儿园、马路边、公园里、山坡上、森林里,只要目光所及都可见树的踪影。它们千姿百态、色彩各异,有不同的树皮、树根、树叶等,带给孩子们不同的感观体验,引发他们的探究欲望。树与人类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它们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抵御沙尘暴、给人们带来丰富的食物等。孩子们不由得感叹:树的本领真不小。
本主题活动从幼儿感知身边的树开始,使幼儿在与树的亲密接触中,感受体验、探究思考和尝试表达有关树木的特点及其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本主题以三个层次展开,分别是“有意思的树”,“树林里的故事”,和“绿色家园”。这三个层次从观察发现、多元感受和萌发情感逐层推进,在主题活动开始阶段应带领幼儿多走进周围环境中的自然树林,利用身边的树木资源,让幼儿通过实地观察,充分调动感知觉,观察发现树木的多样性和各种特点;活动中宜融合多种表现形式,引发幼儿多形式、多通道的表现、表达对大树的喜爱之情,欣赏幼儿独特的表现方式和天马行空的想象,支持并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创造性;主题行进中渗透帮助幼儿体会树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感受“树朋友真好”,让健康绿色的环保理念和情感自然融入幼儿心中。
(一)研幼儿
亲近自然,是孩童的天性。当孩子们走进身边的树林,就仿佛踏入了绿色的梦幻天地,他们自然会对这里的“绿野仙踪”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猜想。大班孩子对树的外形特征有了初步的相关经验,但是,对树的探秘少之甚少,例如对树的粗细、年轮、对各种树的树皮花纹的了解,还有树与其他物体的联系,与人类的亲密关系不是很了解,就让孩子们走进树的世界,尽情体验、感受、表达和创造关于树的一切,相信他们爱绿、护绿的环境意识也将随之萌发。
研资源
基于主题核心教育价值,盘点可利用资源,我们从地域资源、影像图片资源来挖掘。其中地域资源从孩子身边的具体事物开始:幼儿园和小区、兰湖、兰溪博物馆、中洲公园、果园中挖掘,影像图片资源从视频、图片、音乐、书籍和绘本中挖掘。通过这一系列让幼儿看得见、摸得着、感知得到的载体,才能帮助幼儿尽情体验、感受、表达和创造关于树的一切。
(三)审目标
?对于目标的制定,我们对原教材的目标和内容进行再次解读,我们保留了原主题的目标:
喜欢观察树的外形与内在结构等有关特征,尝试用不同的方法积极探究。
2.大胆表达和创意表现绿色树林之美,乐于与同伴积极交流与合作。
3.了解树和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萌发喜爱树木、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审内容
基于儿童的经验,盘点可利用的各类资源,我们对主题脉络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在主题进行中,基于儿童的视角从幼儿身边的树切入,根据幼儿的社会经验及体验进行弹性推进。
(五)审路径
在主题行进中我们的实施路径分为:实践、学习、生活、游戏、环境五大版块。主要通过:日常活动、家园共育、区域活动、集体教学活动、游戏、主题墙展示等真正将课程融入其中。
《假如我是一棵树》是主题中第二板块“树林里的故事”中原有的教学活动,这首诗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四季的树,能让幼儿了解树木与季节的关系以及四季各种树的特点(本领)。诗歌描写生动,又具有拟人化的特点,符合小朋友想象思维的特点。同时树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事物,它在小朋友身边无处不在,因为喜爱树,小朋友学习的兴趣也很高。
《指南》中指出:“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欣赏或模仿文学作品的语言节奏和韵律”。而这首诗歌运用了大量重复对仗的句式,又有着丰富的词汇供幼儿学习,比如粉嘟嘟、伞儿一样、火焰一般等,这些新词的学习可以大大地丰富幼儿的词汇量,孩子所掌握的词义越丰富、越深刻,他运用词汇的积极性就越高,正确性也会提高。又如“假如我是一棵树,我愿是XX里的棵XX树。”的描写方式又是一种排比的修辞方法,句式工整,可以让幼儿感受这种修辞方法的优美所在。大班孩子的语言理解能力又有了较好的发展,幼儿可以通过诗歌的学习来畅想“假如我是一棵树”。因此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好吃的树耳朵》这一节课是第二个子主题“树林里的故事”中原有的教学活动,木耳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食物,孩子对木耳的颜色、口感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木耳的生长环境、形态变化等方面的经验甚少。通过此次活动,激发孩子探究木耳的兴趣,体验探究干、湿木耳的区别与木耳在不同水中的变化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并养成爱吃木耳、不挑食的健康饮食习惯。
在活动环节安排上,从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熟悉的经验入手,在谈话活动中增加幼儿对木耳的认知程度;接着充分调动幼儿的感官,让幼儿用眼睛看、小手摸、鼻子闻等科学观察方法,观察干、湿木耳的区别;然后运用生动、有趣的科学小实验,让幼儿体验亲手泡木耳的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