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5课明朝的对外关系课标要求:1.7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通过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等史事,了解明朝的对外关系。
导入:对外关系:以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为疆域范围,古代在版图以内交往为内部民族关系,版图以外的交往为对外交往。举例说明汉唐宋元的对外交往实例。唐朝时期: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遣唐使宋元时期:马可·波罗来华、海上丝绸之路繁荣西汉时期:丝绸之路
一、郑和下西洋1.背景阅读课本P70,结合地图,找到西洋的地理范围。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及沿岸地区(1)西洋范围
一、郑和下西洋(2)目的:(为什么要下西洋)阅读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目的。材料1:成祖疑惠帝(注:建文帝朱允炆)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和及其侪(chái)王景弘等通使西洋。——《明史·郑和传》材料2:西洋诸国,对明朝出品之陶瓷、丝绸等,都极喜爱……在返程中,郑和官船亦购买或交换一些中国所缺之香料,染料,宝石,象皮,珍奇异兽等等。——摘编自苏明阳《郑和下西洋历史漫谈》①政治: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国富强”宣扬国威②经济:用中国的货物去交换海外的奇珍异宝,发展海外贸易
一、郑和下西洋(3)条件:(为什么能下西洋)阅读下列材料,分析郑和下西洋条件。①明朝经济繁荣,国力雄厚,是当时世界上的强国。雄厚的国力支撑了大规模的航海活动。②明初积极与周边国家地区发展友好关系。材料:当时全国各地仓储相当充裕(永乐中)“米粟自输京师数百万石外,府、县藏蓄积甚丰。”——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一、郑和下西洋(3)条件:(为什么能下西洋)③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才智过人,勤劳谨慎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熟悉伊斯兰教地区习俗具有一定航海、造船知识【宋】水罗盘(模型)郑和远航绘制的航海图(局部)郑和宝船(局部)④拥有航海的人才。
一、郑和下西洋2.概况阅读课本P71—P72,梳理以下信息。(1)时间:(2)规模:(3)相关技术: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明史·兵志》郑和宝船(模型)长152m宽62m首次人数多达27000人。船只最多200多艘。世界上最先进的远洋和航海技术。
刘家港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4)范围:郑和的船队先后到达亚洲和非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中国香料、宝石、象牙等奇珍精美瓷器、上等茶叶、优质丝绸、漆器、大量金属货币等(慷慨送礼、贸易)西洋一、郑和下西洋意义:①当时中国和亚非各国存在经济贸易与友好往来。
一、郑和下西洋3.意义用“三宝”命名,表明当地人民对郑和充满了爱戴和敬意。其中所含的历史信息是:说明郑和的船队到过这些地方;(意义②)郑和的远航增进了中国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郑和下西洋是和平之师、友好使者。
人物郑和下西洋哥伦布到达美洲特点时间14051504次数7次4次人数首次27800多人1500人船数最多共有200艘17艘船只大小长44丈(151.8米)宽18丈(61.8米)长24.5米宽6米到达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美洲最远航程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古巴、海地等地方式海外贸易互通有无互补互利寻找掠夺黄金好财富时间长、早次数多规模大范围广航程远友好交往中西对比:对比同时期西方航海家的航海,总结郑和下西洋的特点和地位意义③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伟大贡献人类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南京·郑和墓明朝朝贡(进贡):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归,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郑和之后,再无下西洋了。——《明史·郑和传》1433年,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病逝,享年62岁。七月船队回国,明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郑和下西洋44年之后,明朝皇帝宣布:下西洋为一大“弊政”,郑和下西洋的航海档案销毁殆尽……消极影响:七次大规模远航和馈赠性贸易,给明政府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一、郑和下西洋4.结果
二、戚继光抗倭阅读课本P72-P73,梳理以下信息。1.倭寇概念:2.倭寇猖獗原因:P73相关史事3.倭患的危害:4.治理:戚继光抗倭与训练有素、纪律严明、能征善战的“戚家军”元末明初,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进行走私贸易和抢劫,被时人称为“倭寇”。杀民劫财,沿海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