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0);;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StudyofPain,IASP)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pain,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者疾病而导致的疼痛”(paincausedbyalesionordiseaseofthesomatosensorynervoussystem)。
基于损伤或者疾病的解剖位置可以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eripherally-inducedneuropathicpain,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及分类;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病人受其影响,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2013年,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据此推算,约2200万病人受PDPN困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neuralgia,PHN)也是常见的一种pNP,年发病率为3.9~42.0/10万。9%~34%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0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有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的趋势。;三叉神经痛是临床常见的颅神经疾病,患病率为182人/10万,年发病率为3~5/10万,多发生于成年及老年人,高峰年龄在48~59岁。
化疗诱发的周围神经病变(chemotherapyinducedperipheralneuropathy,CIPN)是一种常见的治疗相关并发症,长期影响病人的生活质量。在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病人中,CIPN的总发病率约为38%,因化疗方案、暴露时间和评估方法而异。;术后慢性疼痛的发生率因手术种类不同差异较大,据报道在10%~50%之间。截肢、开胸术和冠状动脉旁路术后的发生率最高,可达30%~50%。
NP常与睡眠障碍、焦虑、抑郁相关,严重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以我国PHN病人为例,每位病人因PHN年均自付费用达16873元,因生产力损失年均间接损失达28025元。;定义及分类;周围神经损伤可以诱发神经系统离子通道(如钠、钙和钾离子通道)发生改变,导致神经对传导信号表达异常,引起NP。
如钙通道α2δ-1亚单位在周围感觉神经损伤导致的慢性NP中起着重要的作用;Nav1.3、Nav1.7和Nav1.8等离子通道异常可能会降低刺激阈,并引起异位放电??导致自发性疼痛;外周敏化:周围神经损伤后诱发炎症并启动修复过程,导致神经超兴奋状态称为外周敏化。在大多数病人中,敏化随着损伤愈合和炎症的消退而消失,当持续伤害或疾病(如糖尿病)的反复刺激导致伤害持续时,初级传入神经元的超兴奋性变化可能会持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P物质、前列腺素、缓激肽、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等多种物质能致敏伤害感受器,导致外周敏化。
中枢敏化:中枢神经系统伤害性神经元对传入的反应增强称为中枢敏化。经过反复或足够强烈的刺激,脊髓和脊髓上区域的伤害性通路可对随后的刺激变得敏感。这种反应性的增强涉及多方面复杂因素:如钙渗透性改变、受体过表达和突触可塑性的变化;小胶质细胞激活,触发TNF-α,IL-1β,IL-6,BDNF和蛋白酶等促疼痛介质释放;皮质下和皮质神经元可塑性变化等。;下行抑制系统是指外周伤害性信号向中枢传导,激活中枢抑制性神经元,减轻疼痛反应的调节系统。调节伤害性信号传导的下行通路起源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蓝斑、前扣带回、杏仁核和下丘脑,并通过导水管周围灰质和髓质的脑干核传导至脊髓。
参与疼痛下行抑制调节的递质包括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和内源性阿片类物质。
NP病人神经元功能障碍导致下行抑制和兴奋之间失衡,兴奋作用占主导地位,产生疼痛、焦虑、抑郁和睡眠问题。;定义及分类;自发性疼痛是指机体无任何外界刺激而出现的疼痛症状,可在神经损伤后数天或数周内发生,当一条周围神经损伤时,疼痛部位与神经干的解剖部位相一致。
中枢神经损伤的疼痛部位较为弥散、范围广,表现为对侧躯体的头面部、躯干或肢体的疼痛,且肢体远端疼痛重于近端。疼痛可表现为刀割样痛、闪电样痛、火烧样痛、撕裂样痛、穿击样痛、牵扯样痛、麻刺痛、射击痛、放射痛、麻木痛、电击样痛、针刺痛、紧箍痛、跳痛、冰冻痛等,表现各异,可为深在的或表浅的,多出现两种以上的疼痛性质。
随活动、疲劳、精神紧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