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件:2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pptx

高中数学课件:2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pptx

  1.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学科:数学(人教A版)学校: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年级:高二年级主讲人:吴朋杰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杨辉三角的性质与应用年级:高二年级主讲人:吴朋杰学科:数学(人教A版)学校:株洲市二中枫溪学校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 情景引入杨辉三角的历史探源在探究(a+b)的展开式的二次项系数性质时,曾把系数写成一张表格的形式:(a+b)1-------------------------1l(a+b)2----------------------121(a+b)3--------------------1331(a+b)?------------------14641(a+b)?----------------15101051(a+b)?--------------1615201561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我国南宋数学家杨辉在1261年所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一书中,就出现了该表:右隅本积左积商除平方立方三乘四乘五乘四四五+穴右表乃隅算中藏者皆廉以廉乘商方命实而除之象和案该表称为杨辉三角.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我国:杨辉在《详解九章算法》里指出,杨辉三角出于《释锁》算书,我国北宋数学家贾宪(约11世纪)曾用过;欧洲:该表被法国数学家帕斯卡(1623-1662)首先发现.杨辉三角的发现比欧洲早500年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数学成就是非常值得中华民族自豪的!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 课堂探究(一)杨辉三角性质的探究第0行1第1行第2行第3题1:观察上述杨辉三1角,你有什么发现?第4行第5行第6行第7行14651010615202135354515211167171111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1.发现问题1111213③11④6④151010⑤1161520156我们先来观察杨辉三角每一行有什么特征?1(1)对称性:每行中与首末两端“等距离”之数相等,即:C,=C,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11+11+2=2+1=4观察杨辉三角每一行还有什么特征?1+3+3+1=81+4+6+4+1=161+5+10+10+5+1=321+6+15+20+15+6+1=64(2)第n行数的和为2,即Co+C?+C2+…+Cn=2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再次观察杨辉三角每一行有没有别的特征?112331464N51010561520156(3)第n行奇数项之和与偶数项之和相等,即:C?+C2+C?+…=C!+C?+C+…=2-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思考:除了观察每一行得到杨辉三角的性质以外,你认为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进一步观察?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第0行第1行C?=C+C第2行第3行第4行第5行C3=C+C第6行61520第7行7213535C?=C5+C3我们再来观察杨辉三角相邻两行的数有什么关系?(4)递归性:除1以外的数都等于肩上两数之和,即:C,=C;H+C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11除了探究杨辉12+22+12=6三角每一行、12+32+32+12=20相邻两行的规14⑥41律以外,还可16151020101556以从哪些角度进一步探究?(5)第n行各数平方和等于第2n行中间的数,即:(C?)2+(C!)2+(C2)2+…+(Cn)2=C2151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除了探究杨辉三角每一行、相邻两行的规律以外,还可以从哪些角度进一步探究?(6)自腰上的某个1开始平行于腰的一条线上的连续n个数的和等于最后一个数斜右下方的那个数,即高二年级|数学Cr+C+C+2+…+C-=C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2.分析和解决问题利用已学知识,尝试对所得结论进行证明.在数学上,当我们获得一个猜想之后,必须要证明它,所用的就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从观察和实验,到归纳和猜想,再到推理和论证,这是一个完整的数学探究过程,数学探究中的“推理论证”不同于科学探究中的“实验验证”,数学中的结论一旦得到证明,是不会改变的,而科学中经过实验验证的结论有时会在若干年后推翻重建.高二年级|数学湖南省中小学课程资源你能证明上述猜想吗?求证:C+C+C?+…+C=2”证明:因为(a+b)”令a■1,b■1,所以(所以Co+C+C2+…+Cn=

文档评论(0)

人生风雪客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如果有遇到文件不清或断篇的或者需要转换文件格式的情况请联系我,会在第一时间帮你完成完整的文档。文档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本人将尽快予以删除,谢谢啦。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