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使用有毒中药(完整版).pdf

  1. 1、本文档共7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合理使用有毒中药

北京中医药大学钟赣生

中药的有毒与无毒是中药药性理论体系的重要

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安全用药的重要理论依据。

在我国医药发展历史中,它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

归经等共同形成中药的药性理论,同为指导临床用

药的基本原则。

效-毒二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特性。因此,如

何正确、合理地使用有毒中药,就具有重要的临床

意义。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二、现代中药不良反应及相关的概念

三、中药毒性的分级

四、中药中毒常见的临床表现

五、中药中毒的原因

六、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

七、合理使用有毒中药

八、有关中药毒性的思考与研究建议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1.古代常常将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而将药物

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

•人们对中药毒性的初步认识,来源于古代劳动人民在寻

找食物过程中对药物的发现和认识,并在生产生活和医疗

实践中,逐渐积累总结而流传于后世。先秦的《山海经》

记载了120余种药物,其中提到莽草可以毒鱼,无条可以

毒鼠,白及可以毒鱼等。《五十二病方》是中国发现最早

的一部医方著作,其中就有“毒乌喙”病名和“毒堇、雄

黄、乌喙、半夏、藜芦”等有毒草药的记载。说明当时对

毒药的临床安全应用也有了一定的认识。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

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医学问答》对此解释:“夫药本毒药,故神农辨百草谓

之‘尝毒。药之治病,无非以毒拔毒,以毒解毒。”

东周与春秋早期的《周礼·天官·冢宰》有:“医师掌医

之政令,聚毒药供医事”之说。医圣张仲景更有精辟之论:

“药,谓草、木、虫、鱼、禽、兽之类,以能治病,皆谓

之毒”,“大凡可避邪安正者,均可称之为毒药”,此处

“毒药”为药物的总称。

可见,古代对药物认识的初级阶段是“毒”与“药”不分,

混称“毒药”。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同时,在古人看来,“是药三分毒”,实际上是指药物

的特性,即将药物的偏性看作是药物的毒性。

崇此说者首推明代张景岳《类经》:“药以治病,因

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正者,谷食

之属是也,所以养人之正气。气味之偏者,药饵之属是也

,所以去人之邪气,其为故也,正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

偏胜耳……大凡可辟邪安正者,均可称为毒药,故曰毒药

攻邪也。”

而《药治通义》引张子和语:“凡药皆有毒也,非指

大毒、小毒谓之毒。”论述了毒药的广义含义,阐明了毒

性就是药物的偏性。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2.古代还将毒性看作是药物毒副作用大小的标志

如战国时期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帝曰:有毒

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

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

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

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文中的“毒”

,应当是指“毒性”,即对人体“正”的伤害性。

《内经》不仅认识到药物的毒性,而且将药物按毒性

大小及有无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而《本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

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这是药性有毒、无毒

在现存本草文献中的最早记载。

并且《本经》将365种药物,按其功能及毒性分为上、中、

下三品,指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为应天,无

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

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

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

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

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一、古代中药毒性的概念

至于《本经》将丹砂、水银等视为无毒的上品药,显然是

由于受当时道家炼丹服食之风的影响所致,也说明当时对

药物毒性认识不足。

《本经》不仅提出毒性有无,还明确提出了配伍禁忌和配

伍减毒思想,云:“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

相畏相杀者。”并提出服用毒药时应遵循的剂量原则: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不去

文档评论(0)

知识贩卖机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