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2024年新高考作文押题11---拨开迷雾见真理,审慎明辨获知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互联网时代“专家”成了一个矛盾的存在:一方面获取信息越来越容易,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重要;某些媒体一再报道个别专家不负责任言论的消息,让我们觉得专家不再可信;但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又发现,袁隆平、屠呦呦这样专家的可贵。某权威媒体调查:39.5%的被调查者认为专家言论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31.9%的人觉得专家言论需要根据情况判断辨别;20.4%的人认为专家言论根本不值得相信,6.5%的人认为专家值得信赖……由此引发的思考和争论还将持续且深入下去。
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性材料作文。
材料只有两句话,主要反映了互联网时代下“专家之死”的现象——“专家不再重要,专家不再可信”。为什么我们不信任专家,材料也给出了较为明确的提示,可以梳理如下:
①个别专家(其中不乏一些欺世盗名的伪专家)不负责胡乱发言,滥用民众的信任;
②媒体(特别是自媒体)为吸引眼球,大量报道和转发个别专家的负面案例,导致民众以偏概全,不信任专家;
③互联网时代信息容易获取,这使得普通民众陷入了“万物皆备于我”的盲目自信,认为专家不重要。
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材料第一句话中“但”后面“但遇到重大问题时,我们又发现,袁隆平、屠呦呦这样专家的可贵”这句话,说明在遇到重大问题时,专家是我们处理问题的重要参照和指标,专家有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综合来看,材料中“专家之死”揭示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处境:我们应该信任专家,但又因为互联网时代的特点,无法完全相信他们。因此要写好这篇文章,需要考生全面、辩证的分析,既不能简否定专家,也不能无条件的相信专家。综合以上内容,考生可以有以下三个立意角度:
角度一:心怀阳光,正视暗影
对“专家乱发建议”的现象进行理性分析。首先要正视部分专家存在滥用专业影响力和公众对于专家的不信任的现象,但更应该看到,颠倒黑白、指鹿为马的专家是极少数,不能因为部分媒体恶意夸大“专家无良”,就丧失对专家的信心,这是典型的“因噎废食”。
角度二:“不畏浮云遮望眼”
审慎看待媒体发布的专家意见。媒体并非专业人士,他们对于专家的意见的可能是失实的:或许是出于博取流量而断章取义、恶意歪曲,也可能是因为知识不足导致信息失真。要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做到博观慎取。同时对于媒体发布的专家意见,更要认真核实,审慎明辨,考证之后再合理参考。
角度三:反躬自省,敬畏知识
互联网让我们可以轻易获得很多知识,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我拥有知识”的错觉,陷入了“万物皆备于我”的盲目自信。我们应该警惕自己“井底之蛙”的傲慢和自大,对专业知识、专业人员抱有起码的敬畏。
以上三个角度,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储备,选择一个或融合多个角度进行构思立意。再具体写作时,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来构思。开篇可以先摆出现象,提出观点:辩证看待专家言论。接着结合材料和现实生活例子分析为什么人们越来越不相信专家,然后再说明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如何正确对待专家的言论,如何对待互联网下的知识等等。最后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立意:
1.辩证看待专家言论。
2.反躬自省,敬畏知识。
3.拨开迷雾见真理,审慎明辨获知识。
4.理性批判,借鉴参考。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恩格斯也曾这样评价马克思:“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他却认为只是问题所在。”读书如此,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也会面临“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作文材料共三句话。第一句话引用马克思的话语,强调发现问题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第二句话是恩格斯对马克思的评价,既印证了马克思在“问题”认知上的非凡眼光,同时也再次强调答案的获取并非是思考的终结,而是问题的存在,是思考的开始。第三句话提示考生,“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所适用的范围不囿于读书,帮助考生发散思维,启发学生在个人成长、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科技创新等更广阔领域进行深入思考。
材料中的关键语句是“问题”“又来了”的思考追问。问题意识带着对世界的重大关切,以一种感同身受、如坐针毡的深层思考,为世界找寻新的出路。我们容易满足于答案的获取,而缺乏在现有答案基础上追问的意识与行动,这制约了我们对人、对事乃至世界万象的深刻认识。我们要像马克思一样,“在前人认为已有答案的地方”,找寻新的问题,让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2024届河南省中原名校高三考前全真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2024届上海市高考作文猜想:“他者的凝视与自我的审视”.docx
- 2024年高二语文选必下课内文言文《陈情表》句子挖空.docx
-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一题考多篇”名句名篇默写15例.docx
-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考前要“回归教材”,做好教考衔接.docx
-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之文学类文本阅读模考预测.docx
-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考向预测7:时代发展与青年成长.docx
- 2024年高考作文备考之预测三题.docx
- 2024年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之人物素材一例十用:叶嘉莹.docx
- 2024年黄冈市高中联校高一期中教学质量抽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