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pdf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费尔巴哈的《提纲》读书笔记

费尔巴哈的《提纲》是一份透露着新世界观萌芽的天才大纲。正

是它的问世,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始形成。

全文由11条大纲构成,全都紧紧地围绕着“实践”这个中心,

强调实践的决定性作用。费尔巴哈由于不理解实践的概念和意义,因

此他的人本主义唯物主义思想是直观的、非实践的,这导致他在社会

历史领域无法摆脱唯心论的巢臼。马克思正是对费尔巴哈进行了扬弃,

在提纲中主要提到这样几个观点:旧唯物主义是没有把事物、现实等

当作感性活动当作实践;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是一个实践

的问题;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是一致的,都是实践;人是一切社会关

系的总和,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得到现在大量

被引用的关于实践的理论的雏形。

扼要的提纲勾画出这样一个有异于先前哲学家所确立的“人”:

这个人与其周围的一切的联系都是一种东西——即是实践。这个实践

是最广义的,它涵盖了“社会化了的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自然人

体对周围环境的作用以及环境对人的作用,以及人的思维。我们从这

里可以看到:实践本身就代表了一个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人的一切

活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可以作为一个外在因素而作用于他人,而同

时又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有特殊的感性和情感,因此,人的客观真理

1

性仍然需要通过来实践证明。马克思很明确地写到:“人的思维是否

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真理作为人的思维的经验性的东西是要靠实践来证明的。

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视为实践,实践乃是唯一的存在

或者实在。实践即是存在,实践之外别无存在,实践决不是停留在书

本和理论上的夸夸其谈,并不是如青年黑格尔派在思辨哲学上的纠缠

不清。因此,实践也就是我们理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必由之路,是理

解马克思整体思想的一把唯一的钥匙。有人径直地把马克思的哲学称

为“实践主义”(Practicalism)。所谓“主义”(-ism),就是一种学说或

信念;所谓“实践主义”,就是一种关于实践的哲学学说和对于实践的

理论信念(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一度自称他们的

哲学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今天,“实践唯物主义”实际上已

成为八十年代以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研究当中的一个特定流

派的称谓。

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被界定为有着“主观”、“能动”内涵的“人

的感性活动”,亦即人的对象化活动。对象化意味着人的预期目的在

其存在对象上的实现,即包含着人化的意味。实践既然有了人的对象

化,也便有了主体性的意味,因而实践决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和思辨哲

学上,更多的是社会性和人的主体活动当中。他不像费尔巴哈那样回

2

避主体的人的活动与作用,而是使问题又回到主体的能动方面。他认

识到,只有在主体感性的参与下,才有认识的发生,否则就不可能建

构起任何认识论。为此,马克思把人的活动“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

作实践去理解”。另一方面,马克思也决不是象黑格尔那样,把主体

感性束缚在思想和观念所决定的范围,而是把主体的人的活动理解为

感性的物质活动,即对象性的活动。他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

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

象?性?的活动。”这样,按照马克思所提供的思维方式,实践活动被

赋予一身二任的品格,既体现了认识活动的主体性原则,同时也体现

了认识活动的客体性原则,从而使主体感性在实践中获得了自身的完

满统一。

这个广义的实践与“社会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是因为人的任何

认识活动所面对的任何“客观对象”实际上都已经处在实践的“域内”,

因而都总是已经有人的“主体能动性”参与其中了。我们确实可以在

认识过程中尽量去排除不同认识主体的意识主观性的干扰,努力争取

“主观符合客观”,把握客观规律;但我们却无法将人的存在、为满足

其需要的活动从客体对象中排除,因为任何客体对象都只能是在人的

自为存在背景上面呈现出来的。因此,当我们谈到任何一个客观对象

时,它的所谓“客观性”,只是相对于我们“当下的”意识而言,即

3

它是独立于“这一次”的意识,先于“这一次”的认识而存在的;但

它仍然是在实践域内。而意识同样是实践的内在要素,因而客观对象

仍在此前的意识域内,即最终不可能独立于意识、外在于意

文档评论(0)

166****539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