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

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及范文.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24年高考新高考Ⅰ卷作文解析与范文

文题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材料只有两句话,我们逐句分析一下:

第一句话聚焦现象:前半句表述成了状语,规定了现象背景,将现象的概括限定在“互联网普及、人工智能应用”条件下;后半句是一个主谓句,是整句的表意重点,即第一句话聚焦的关键现象所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在审题时,考生必须注意,“越来越多”并非指全部,也很难说是“大部分”;“很快”侧重指效率高,而也非强调“量”,更非强调“正误”——就是说还有很多问题是搜不到答案的,搜到的答案也未必正确。这就给考生预留了思考空间:有多少问题是通过技术手段得不到答案的?哪类问题可以得到答案?哪类问题又得不到答案?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学习提效,作为学习主体,人的作用又是什么?(提出新问题、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辨别假问题等)。

题目看似简单,其实很考验学生的探究精神。什么是探究?那就是能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其实,第一句话还只是客观陈述了一种现象,但我们为什么看完了第一句就能想这么多呢?完全是因为命题人在组织第一句话时,一定是在为后面问题(第二句)的提出作着合理的逻辑铺垫,在措辞上都是精心打磨过的。不然这句话也不会选择“越来越多”“很快”这种措辞。比如,如果把“越来越多”换成“大部分”,后面的问题还成立吗?高考解题,其实就是咬文嚼字。

我们看第二句话:“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在汉语中,“那么”作为关联词,一般用于前提和结论之间的推理,表示假定前面的前提正确,就应该得出后面的结论。命题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直接用“那么”得出明确结论,而是把问题留给了考生。

考辩证思维,似乎是作文命题永恒的指向。表面上,如果人类的问题是个常数,互联网和人工智能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人需要自己解决的问题必定会减少。这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推理。命题人却把这个表面上正确的问题用问句抛给考生。试想,如果真如表面上这么简单,恐怕这个题目也就没有价值了。那它的辩证性、探究性和深刻性藏在何处呢?下面我们以它提供的问题作为逻辑起点,逐条、逐层分析一下:

第一,到底问题是变多了还是变少了的问题。变少的前提是:人类的问题是一个常数。但它是个常数吗?首先,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把人类的认知阶段停留在某个时刻,它似乎是常数,互联网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需要人类解决问题必然在减少;其次,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人类对世界的探索是无止境的,互联网上的知识实际上是人类已知知识的综合,而对未来新问题的探索,则必须不断由人去继续发现、提出和解决——从这个角度来讲,人类的问题只会越来越多。

第二,是哪类问题变多、哪类问题变少的问题。很显然,目前,能通过互联网搜索解决的,大都是一些知识性的问题,是浅层次的问题;而人工智能目前也只是帮助人解决问题的工具,即应该是先由人提出高难度的问题,再由人工智来帮助解决。也就是说,人工智能本身还不具备提出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自主性。从这个角度上讲,浅层次的问题注定会越来越少,而深层次的问题只会愈来愈多。

第三,是搜索所得答案的真假带来的量变问题。也就是说,互联网能解决的问题再多,每一个问题的真假还依然需要人自己去逐一辨别,从这个角度来讲,在技术革新条件下,人类面临的问题并未减少,只是提效(变快)了而已。

第四,是人的思考能力退化该如何解决的问题。互联网能代替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人该如何培养自己发现和解决更多问题的能力,的确是一个更加深层次的问题。

至于写作任务和写作要求。一个关键点是:联想和思考;另一个关键点是“文章”。

1.联想和思考。前者的意思是应该把材料中的现象和问题作为逻辑起点,看考生还能想到什么类似现象,诸如互联网之外的诸多技术进步都让人面临一个如何培养自己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自主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就要进一步看考生能顺着这个逻辑起点把论题思考到什么深度了。

2.文体选择。后者的意思是,文体不限。根据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考生选择写实用类文章、议论类(思辨类)文章、文学性文章都是可以的。比如,考生可以给同学写信,就他学习做题时摆脱不掉网络搜索依赖作出劝告;也可以写议论文,就问题到底是变多还是变少提出自己深入而又辩证的看法;你也可以写一篇记叙文,讲一段自己使用互联网的真实经历,从而揭示一点扣题的道理。

范文展示

扬智能之帆行探索之船涉人生之海

人生之海,何以自渡?荀子曰,君子性非异,善假于物也。君子自当假探索之舟,渡人生之海。至于越来越普及的人工智能,不过是一隅之帆,助力行船。焉能喧宾夺主,以帆代船?

固然,人工智能确实

文档评论(0)

138zxciop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