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一.“我”的心境
文章的开始,主要写主人公在一个深冬回到故乡S城后,事事皆感索然。在一个天色
昏沉的午后,他来到以前熟识的酒楼。文中讲到主人公之所以要去酒楼,是因为“我午餐本
没有饱,又没有可以消遣的事情,便很自然的想到先前有一家很熟识的小酒楼”,后面也直
言道“其实也无非想姑且逃避客中的无聊,并不专为买醉”。文中还有很多类似的笔调。这是
一种十分节制笔调,文字后面的叙述者似乎浑身慵懒,仿佛万事于己皆无所谓。这份慵懒并
非主人公独有,连酒楼里的堂倌、甚至是S城的天空都是如此。例如:
“客人,酒。‘……’
堂倌懒懒的说着,放下杯,筷,酒壶和碗碟,酒到了。我转脸向了板桌,排好器具,
斟出酒来。”
鲁迅不吝笔墨,细腻地白描了上酒过程中堂倌与顾客的每一个细微的动作,犹如电影
的慢镜头的效果。形象地反映出当时人们心中普遍存在的无聊感。而贯穿全文的“铅色”的、
“白皑皑的绝无精彩”的S城的天空,更加渲染了这种无聊、慵懒之感。
“我”的心境,除了“无聊”,还有“孤独。”这种孤独,其中一个原因是主人公的自身经历
造成的。“我”从小在S城长大,而后又到了北方闯荡。如今重归故乡,故乡早已不再是回忆
中那个故乡。来到曾经熟识的酒楼,却已经物似人非:“但从掌柜以至堂倌却已没有一个熟
人,我在这一石居中也完全成了生客。”于是,“我”自然而然地“觉得北方固不是我的旧乡,
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失去了归属感的人,自然会觉得孤独。然而,这仅仅是“我”感
到孤独的原因之一。造成“我”的孤独的,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我”年轻时接受过新思潮的
启蒙,也曾从代表着愚昧、落后的故乡出走,去往象征着进步、光明的“北方”。然而,自己
当年曾信奉的一切,如今都已幻灭殆尽。在精神上、信仰上,主人公同样“觉得北方固不是
我的旧乡,但南来又只能算一个客子”。因此,“我”倍感孤独。
二.铁屋中的清醒者
吕纬甫与“我”一样,都是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所形容的“铁屋中的清醒者”。
他们都有过“毁坏这铁屋的希望”。然而当希望破灭后,他们的清醒,便成了痛苦之源。
从前,吕纬甫是个“连日议论些改革中国的方法以至于打起来”的进步青年。然而到了
中年,他反而“行动变得格外迂缓,很不像当年敏捷精悍的吕纬甫了”:青年吕纬甫和“我”一
起当教员时,教授的是“ABCD”,如今的吕纬甫,却是在教“子曰诗云”;中年吕纬甫,也不再
像年轻时那样满怀远大抱负,甚至认为自己指挥土工们掘墓的命令是“在我一生中最为伟大
的命令”;以前的他,是个敢“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的无神论者,现在的他,却会
将人的死去归咎于“没有这一份好福气”……总之,如今的吕纬甫与年轻时的他相比,判若两
人。
在短短一席交谈中,“无聊”一词吕纬甫共说了六次之多。另外吕纬甫的话中还有几个
高频词:“敷敷衍衍”、“模模胡胡”。然而,他虽模模糊糊,却并非懵懵懂懂。这样的词语出
自他的口,说明了他也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麻木。他甚至还亲口承认“我已经深知道自己
之讨厌,连自己也讨厌”。这正是铁屋中的清醒者的悲哀。他讨厌自己,说明了他虽然想世
俗妥协,抛弃了理想与激情,却没有抛弃自己信奉的价值判断标准。他虽然成了“退步中年”,
却又未完全堕落沉沦。
小说中吕纬甫向“我”讲述了三件他自己经历过的“无聊的事”:为弟弟迁葬时,找不到弟
弟的骨殖,但仍坚持把旧坟里的泥土装进新棺材;为船户女儿阿顺买来剪绒花,阿顺却已死
于诳言;自己不再教“ABCD”,转而去教“子曰诗云”。他之所以将这些事情称之为无聊,是由
于他身为一名接受过新思潮的知识分子,面对诸多社会弊病却无力做出任何改变,只好将自
己的生命耗费在日常琐事里;琐事也罢,有些事根本连琐事都称不上,比如迁葬和买剪绒花,
全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无用功。
鲁迅故意采用了“对话体”的形式,把两个有着相似经历的知识分子安排在一起,其实
是让第一人称的“我”通过眼前的吕纬甫折射出自己的形象。这样布局,加强了文章的冲突性。
例如,在小说里吕纬甫的自述中,多次出现了吕纬甫的辩白。(如“看你的神情,你似乎还有
些期望我,——我现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还看得出。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
我很不安:怕我终于辜负了至今还对我怀着好意的老朋友。……)”这样的安排等于是鲁迅先
生皆主人公“我”来对新文化运动退潮后逐渐沉沦的知识分子提出不解和指责,然后又借吕纬
甫之口为知识分子提出辩解。鲁迅身为新文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