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
全国各省市历年中考真题
广东省深圳市2018年中考物理试卷
一、选择题
下列现象属于光的反射的是( )
雨后的彩虹
树荫下的光斑
池水看起来“浅”
树在水中的倒影
【答案】D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
①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影子的形成、日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④了解光的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由于不同色光折射程度不同,所以把白光折射分成各种色光。彩虹就属于色散现象。
解答:A、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属于光的色散现象,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故A不符合题意。
B.树荫下的光斑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变浅,是由于从池底反射出的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时,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而造成的;故C不符合题意。
D.树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平时要注意各个现象的形成原因,同时还考查了光的色散,知道色散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用一个焦距为10cm的放大镜来观察邮票细节,放大镜与邮票的距离应( )
大于20cm
等于10cm
小于10cm
在10cm与20cm之间
【答案】C
B.
B.
该物质可能是水
【解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当物距小于焦距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判断出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选出正确的选项。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满足u<f=10cm,所以放大镜与邮票间的距离应是小于10cm。
故选:C。
【点睛】熟记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f<u<2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f,不成像;u<f,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A.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对下列图象中的物理信息描述错误的是(
A.
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C.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D.
C.
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
D.
黑龙江北部(最低温度-52.3℃)可以使用水银温度计
【解析】分析:要看清图像中的横坐标、纵坐标代表的物理量;再根据图像形状反映的物理规律,结合选项中物理量的含义,可解答此题。
B、根据图像,当质量为10克时,体积为10立方厘米,根据
B、根据图像,当质量为10克时,体积为10立方厘米,根据
,该物质可能是水,故B
正确;
C、根据图像,路程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没有变化,说明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故C正确;
D、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最低气温可达-52.3℃,而水银的凝固点为-38.3℃,没等到测出当地气温,里面的水银已经凝固了,无法使用。此选项错误;
故选:D。
【点睛】图像法是反映物理量之间规律和关系的常用方法,还要明确物理量的真正含义。
端午节,妈妈蒸制粽子的过程中,涉及到的有关物理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蒸粽子时,冒出的“白气”是汽化现象
粽子香味扑面而来,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蒸粽子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改变物体的内能
【答案】B
【解析】分析:(1)水蒸气遇冷会发生液化现象,液化是形成“白气”的原因;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就是扩散现象;
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热传递、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A、蒸粽子时,锅里不断冒出的“白气”是液化现象,不是汽化现象,说法错误;
B、粽子香味扑面而来,闻到阵阵香气,这是扩散的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说法正确;C、当水沸腾时,继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说法错误;
D、蒸粽子主要是通过热传递改变物体的内能,说法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了与热学有关的几个基本的知识点,注意了与实际例子的联系,重点是分子动理论,难点是“白气”的形成。
张一山在《朗读者》中为大家演绎了《追风筝的人》.关于其中的物理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朗读时,朗读者的声带振动产生声音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约3×108m/s
观众主要依据音调区分主持人和朗读者的声音
朗读者的声音很大是因为声音的频率很高
【答案】A
【解析】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传播时需要介质。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
音调与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音色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区别声音就是靠音色。
解答:A、发声的物体一定在振动,朗读时是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故A正确;
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约为340m/s;故B错误;
观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总结(完整版)三年级道德与法治期末试卷质量分析a.docx
- 总结(完整版)三年级语文选择题练习h.docx
- 总结(完整版)三年级阅读题h.docx
- 总结(完整版)商业计划书(完整版)b.docx
- 总结(完整版)上海二年级数学试卷自出c.docx
- 总结(完整版)上海中考真题范文初中英语作文a.docx
- 总结(完整版)四年级下册租船问题应用题a.docx
- 总结(完整版)五年级小数乘法竖式计算题500题f.docx
- 总结(完整版)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反思a.docx
- 总结(完整版)新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下册词汇专练h.docx
- 总结2018年浙江省丽水市中考数学试卷(解析版)b.docx
- 总结2020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技巧专题07 句式提升之过去分词或形容词的使用(解析版)f.docx
- 总结2020高中英语读后续写-技巧专题10 读后续写高分技巧综合训练(解析版)a.docx
- 总结2020年高考物理一轮复习专题10.4 电磁感应中的动力学和能量问题(讲)(解析版)g.docx
- 总结rtklib分析和总结.docx
- 总结报价单-模板分析和总结g.docx
- 总结部编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通用】15可亲可敬的家乡人 教案a.docx
- 总结部编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1)g.docx
- 总结创业策划书完整版g.docx
- 总结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方案(最终完整版)b.docx
最近下载
- 2023年下半年广西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数学真题试卷含答案.docx VIP
- 量子计算性能评估基准研究报告 202412.pdf VIP
- 全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劳动关系协调师)选拔赛理论考试题库(含答案).docx VIP
- 胃癌临床表现.pptx VIP
- 不不兔课件.ppt VIP
- 《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课程思政案例.docx VIP
- 2025辽宁沈阳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所属企业沈阳国际工程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1人笔试备考试题及答案详解.docx VIP
- (高清版)DB5119∕T 21-2021 地理标志产品 江口醇酒生产技术规范 .pdf VIP
- 拆除工程安全技术规范.pdf VIP
- 考研真题 天津外国语大学801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方向)历年考研真题汇编.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