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2的制备与性质检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docx

NO2的制备与性质检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NO2的制备与性质检验为一体的多功能实验装置

福建省厦门第一中学福建厦门朱磊

一、原装置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材中“NO2的制备实验”,由于实验效果不明显,操作难度较大,且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教材对其制备的实验设计和描述较简略且存在以下不足:1、在试管中,直接通过金属铜和浓硝酸接触发生反应,难免有害气体的泄露造成环境污染(如图1);2、教材中从未涉及NO2的性质实验,更没有有效的把二者结合起来。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发现很多化学工作者尝试着对该实验进行了探索和创新[1,2]。在试管中加入浓硝酸,塞上胶塞,然后让可移动的铜丝伸入到浓硝酸中,可明显观察到有红棕色的气体NO2产生,并用碱液进行尾气吸收(如图2)。用洗耳球将酸液压入和锥形瓶相连接的干燥管至浸没铜片,随即发生反应。实验完成后,打开止水夹,使液体流回锥形瓶,反应停止。

图1制备实验图2制备实验图3改进制备实验

结合以上改进,整合后发现文献装置比较复杂,而且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探究,前期设计了制备和喷泉实验为一体的绿色实验装置[3](如图3),但实验装置复杂,且没有涉及到NO2的性质检验。因此,该装置并不能很好的在教学过程中突出物质转化过程中的重难点。综上,笔者利用实验室常见的仪器和淘宝仪器工厂定制的简易仪器,对上述原实验进行再改进。

二、改进实验

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

图4多功能实验装置

1、在具支试管内加入15mL浓硝酸,烧杯中加入50mL水,打开活塞1,关闭活塞2和3,把移动的铜丝伸入到浓硝酸中,迅速观察到有红棕色的气体NO2产生,溶液变为绿色。当圆底烧瓶收集满NO2气体后,此时提起铜丝,反应可以停止。

2、关闭活塞1,打开活塞3,用注射器向圆底烧瓶注入2mL水溶液,形成美丽的喷泉,红棕色气体NO2变成无色气体NO。

3、将烧杯移动到活塞2玻璃管的下面,打开活塞2,圆底烧瓶内的水沿着玻璃管流入烧杯,同时把空气沿着活塞3的玻璃管压入圆底烧瓶中,烧瓶内无色气体NO重新变成淡红棕色NO2气体,水面上升大约三分之一。

涉及的教学方程式如下:

Cu+4HNO3(浓)=Cu(NO3)2+2H2O+2NO2↑

3NO2+H2O=2HNO3+NO↑

2NO+O2=2NO2

三、改进后实验具有的优点

1、该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新设计的实验方案仅增加了注射器和仪器定制仪器,取材容易,可作为课堂演示实验。

2、通过铜丝的移动来控制反应的进度,虽然实验中产生了NO2有害气体,但在整个实验中没有泄露,使实验做到了零污染,突出环保意识。

3、把NO2的制备、NO2的喷泉实验及其性质检验合理而又有效的连接起来,可用于突破教学知识的重难点,并起到一装置多用途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先丽.硝酸和铜反应的实验教学改进[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7):124.

[2]孙士仪.硝酸和铜反应实验的改进[J].化学教育,1999,(3):29.

[3]朱磊.一套集NO2的制备与喷泉实验为一体的绿色实验装置[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9):56

文档评论(0)

zgc196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