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VIP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辽宁省县级重点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材料一:

如何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是每个当代中国人不容推辞的历史责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物质的纠缠。”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始终是密不可分的。精神文明要想延续,离不开物质文明的前提与基础;而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中国式现代化既要实现共同富裕,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要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类丰富的自由本性。只有重视人们的精神生活,才能从根源处解决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暴露出的主体性危机问题。因此,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过程中,要重视协调好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既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巩固改革开放40多年的丰硕成果,更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汇聚力量,这样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进步。

传统与现代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动关系。传统的连续性恰恰在于保守和创新的辩证统一。保守因素使文化传统保持相对稳定,成为维系民族文化生命的纽带,创新因素使文化传统不致凝固僵化,以期永葆生命力。因此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也就是在处理文化的保护与创新的关系。传统文化并非与周围事物隔绝开来的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要与时代相适应,与时代同频共振,既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又不失自身的传统特色。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应是在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汲取现代文化优秀成果的产物。此外,现代文明还要适应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需求。这就要求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特质,不断更新文化观念,不断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培育与现代社会文明相一致的文化素养,这样中国文化才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就突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建设现代文明进程中不可回避的基本问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善用自然之力。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就必须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人靠自然界生活,自然既是人的身体所依赖的对象,更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因为有人的存在而被赋予意义。人与自然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依赖、互相支持的命运共同体,因此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离不开对自然的呵护与珍视,我们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健全生态保护意识,像爱惜自身一样爱惜自然界。

民族复兴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复兴。从青铜之韵、汉唐气象再到大国风范,中华民族以悠久的历史脉络、深厚的文化底蕴、博大的天下胸怀,穿越千年历史,走向未来文明。文化中国是中国文化的历史性延伸,只有延续历史,才能走向未来;只有延续民族精神血脉,才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摘编自邝广文《连续性:中华文明的首要特性》)

材料二: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

中华文明述作并重,“作”是创制、制作,述是传述、传承。《世本·作篇》集中记载了历代圣贤的制作,如燧人出火、蚩尤作兵、仓颉造书、祝融作市等,可见对于创新的重视。与“作”相对的是“述”,“述”即传承圣人之制作,圣人作,贤者述,构成一个创新和传承相辅相成的链条。中国文化具有明显的“寓作于述”特征,述是传承,作是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丰富并巩固了中国文化主体性。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中华文明推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理论创新的几个高峰,无一不是出现在社会剧烈变化的时期,无一不是要解决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建立的问题。围绕着秩序重建,孔子及其后学从“礼之本”入手,内探心性,中通人伦,上达天道,发展出影响深远的儒家传统。清朝末年,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拯救中国之路,为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成功实践积累了历史经验。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事物的结合是创新的重要途径。考古发现表明,中华大地上各古代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鉴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先秦诸子不同的思想视野,为汉代的思想整合和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基础。清末西学的输入在对几千年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华文明构成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华文明融入现代世界的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改变了中国的命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实现新的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借助于开放包容,在整合和结合中创新,是中华文明创新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中华文明具有深厚的忧患意识,并转化为强烈的

文档评论(0)

卷子杂货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致力于一线教学工作,结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提升的,取得更好的成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