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课件.ppt

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

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

是由于造血干(祖)细胞增生、分化障碍

和/或骨髓造血微环境发生异常或破坏,

导致以贫血为主要表现的造血功能障碍性疾病。

再生障碍性贫血

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

再生障碍危象;第一节再生障碍性贫血;患病率(Prevalence)

国内资料报道,我国发病率为0.76/106

牡丹江地区1974年为10.8/106,

1985年为13.5/106。

日本1981年比1972年增长20%

好发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6~4:1

;1888年Ehrlich首次报道

1961年Till与McCulloch首次证实造血干细胞的存在,并发现再障时造血干细胞减少

1971年Knospe发现造血微环境病变可导致再障

1962年中科院血液学研究所率先使用雄激素治疗再障

60年代北京大学附属人民医院采用骨髓移植治疗再障成功;病因;发病机制;(3)造血微环境及支持功能缺陷:某些致病因素在损伤造血干/祖细胞或诱发异常免疫反应的同时累及了造血微环境中基质细胞。

(4)遗传因素:部分患者存在对某些致病因素诱发的特异性异常免疫反应易感性增强及“脆弱”骨髓造血功能遗传倾向。

;再障的诊断标准;4.能除外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其他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难治性贫血、急性造血功能停滞、骨髓纤维化、急性白血病、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5.一般来说抗贫血药物治疗无效。

;分类(一);分类(二);诊断;症状;血象;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血红蛋白下降速度较慢,

网织红细胞、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常较急性再障高。;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骨髓象(急性再障,AAA);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1.骨髓增生程度不一,多为增生减低、若遇

代偿性造血灶可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

2.粒系细胞总百分率正常或减低。

3.幼细胞总百分率可减低、可正常、甚至可

增高,但可见晚幼红细胞???分率高于中幼

红阶段的现象,且胞核高度致密、浓

染.呈“炭核”样,提示脱核迟缓。;4.M:E比值可正常、可减低。

5.淋巴细胞百分率相对增高,但比急性型

轻。

6.巨核细胞减少或缺如,即便骨髓增生良好

也如此,此为诊断本病的十分重要的条件

之一。

7.浆细胞、网状细胞、脂肪细胞常见增多。

8.成熟红细胞形态染色大致正常。

;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骨髓组织学;血液学检验-8-造血功能障碍性贫血;先天性再障诊断;鉴别诊断;1、再障与PNH;2、再障与MDS-RA;治疗;病例介绍;第二节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先天性纯红再障:Diamond-Blackfan综合征

先天性红细胞生成综合症(CDA)

获得性纯红再障:

原发性原因不明

继发性

自限性:暂时性儿童期幼红细胞减少(TEC)

溶血病过程中暂时性再障危象

B19微小病毒感染

永久性:肿瘤(胸腺瘤、恶性淋巴瘤、慢淋)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RA、ITP)

药物(苯妥英钠、氯霉素、异烟肼等)

;发病机制

免疫介导性PRCA:

体液免疫介导性PRCA:主要为PRCA-IgG组分介导T淋巴细胞介导性PRCA:主要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BFU-Es、CFU-Es免疫损伤

药物相关性PRCA:

相关药物对BFU-Es、CFU-Es的直接毒性作用,主要药物为氯霉素、异烟肼、硫唑嘌呤、甲基多巴等。

病毒诱导性PRCA:

B19微小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血象;;骨髓象;;;;实验室检查;免疫学检查;骨髓祖细胞培养;诊断和鉴别诊断;(三)发病前用药及毒物接触史(继发性可因用氯霉素或毒物苯等所致)。

(四)有无恶性肿瘤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如SLE)或其他血液病(如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以确定是否为继发性。

(五)发病年龄,有无先天

文档评论(0)

mwk36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