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说明答书.pptx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答李翊书;文学常识;韩愈古文理论的两大观点

第一,他提出了“气盛言宜”的文气说,强调文章的形式取决于內容,而內容又取决于作家的思想修养。

第二,他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的主张,在语言运用上力求独创、新颖。

这两点可能的试题是选择题,如

提出“惟陈言之务去”创作思想的作家是:

A柳宗元B白居易C韩愈D苏轼

;课文主旨;李翊是唐贞元十八年(802)进士,曾跟随韩愈学习古文,贞元十七年他曾写信向韩愈请教关于古文创作的问题,本文是韩愈答复他的信。

本文文体:?本文是书信体议论文。;一、重点掌握的词语:

(1)生之书辞甚高,而其问何下而恭也:

辞:文采、文辞。而①:递进连词,并且。而②:并列连词,和。何:多么。

(2)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将蕲至于古之立言者耶

蕲:读qí,同“祈”,希望。至:到达。于:引出对象,不译。

(3)抑愈所谓望孔子之墙而不入其宫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抑:连词,不过。且:连词,还是。焉:哪里,足以,能够。;(4)虽几于成,其用于人也奚取焉?

几:动词,接近。奚:疑问代词,什么。焉:疑问语气语,吗。

(5)吾诚乐而悲之。

乐、悲,都是动词的意动用法,“为……乐”、“为……悲”

(6)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

如: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行之乎仁义之途,游之乎《诗》《书》之源。

“之”:指自己。“行”,“游”都是使动用法。

译:“使自己行走在仁义的大道上,漫游在诗书的源头”。

;8、无迷其途,无绝其源,终吾身而已矣。

无:通“毋”,其:指示代词,那个。终:到一个终点。

9、处心有道,行已有方

处心:安置自己的思想。行已:使自己采取的行动。

?11、聊相为言之

聊:副词,姑且。相为:指对李翊。

;二、通假字

1、蕲胜于人而取于人耶?(蕲:同“祈”,希望。)

2、迎而距之,(距同“拒”);二、特殊句式:

?(1)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

状语后置句,应该是“当其于心取而于手注也”。其:代词,思想。译“当思想从我内心产生并且用我手中的???表达出来时”。

??(2)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反问句。焉:疑问词,哪里。足以:能够。译“哪里能够知道对还是不对呢”。

?(3)其观于人:

被动句式。其:代词,代写的文章。译“写出的文章被人观看”。

(4)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水,惟陈言之务去,戛戛乎其难哉!

“陈言之务去”:即务去陈言的倒装,戛戛乎其难:是“其难戛戛手”的倒装。

;句子翻译;句子翻译;全文分五层:

第一层(1):写回信的原因。称赞李翊好学有德,自谦还是不足以辨别孔子之道的是非,只能略抒所见以告。

此段表明答书之旨,似是书信开头的客套,但“从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已看出作者对道德修养的重视。

第二层(2):论述作文与做人的关系,只有做仁义之人,才能获得立言的成就。只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就会能有所成就。;第三层(3):总结自己做人,为学,作文的经过和经验。

第(一)层,观“三代两汉之书”,存“圣人之志”,不顾旁人非笑,专心一意地作文章,“惟陈言之务去”。

第(二)层,学识有所长进,能辨别“古书证伪”,了解

“虽正”尚未达到完美境界的著述,文思勃发,并能正确分析,对待旁人的批评。

第(三)层,在持之以恒的努力下,写出文章内容充实,

气势雄伟,自己已能去芜存精,达到挥洒自如的地步。

第(四)层,再一次强调应继续自己的修养。

第(五)层,用“水”和“浮物”来比喻修养与文辞的关系,

指出只要有了深厚的修养,就能自如地驱遣语言。;第四层(4):表明自己对“见用”与“不见用”的态度。

指出用与不用“属诸人”,君子当“处心有道,行已有方”,不必汲汲求用,而应致力于“垂诸文而为后世法”。此段重申了“无诱于势利”之意。

第五层(5、6):劝勉李生,在“有志乎古者希矣”的情况下,鼓励他直道而行,自可有成。此段再明答书之旨,与开头相呼应,仍以“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之意收结全篇。;结构层次小结;?一、论文与论道紧密结合

???????文章开头“道德之归也有日矣,况其外之文乎”,两句,即将“文”,“道”并提,强调行为本,言为表,二者不可分望。接着提出“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的中心论点,告诉李翊,有急功近利的思想的人,不能达到“立言”的目的,说明言与行,文与道的密切相关,作者又指出,有志于学文者,必须“养其根”“加其膏”,即加强道德和学文的修养,到了阐述自己写伤口经过时,从“非三代两汉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文档评论(0)

152****092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