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docVIP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

人教版课标教材(必修一)将《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选为课文,可谓慧眼独具。独且不论其对以往意识形态偏颇的矫正,单就写人记事散文而言,它对高中生的典范引导效应不言而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尚有三个问题值得思考与探讨。

一问:为什么梁任公先生的演讲一开头要讲《箜篌引》这首古诗?

课文中所引《箜篌引》,最早见于东汉时蔡的《琴操》。其中,《箜篌引》产生的背景有较完整的记述:

箜篌引,朝鲜津卒霍里子高所作为也。子高晨刺船以濯(通“”,意为“划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涉河而渡,其妻追止之,不及,堕河而死。乃号天中嘘唏,鼓箜篌则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公堕河死,当奈公何!”曲终,自投河而死,子高闻而悲之,乃援琴而鼓之,作箜篌引以象其声,所谓“公无渡河曲”也。

从记述中我们不难想象,这位“白首狂夫”怀揣了一份怎样急不可耐的人生目标,竟然促迫他在天色刚亮时就冲出家门,一路狂奔,竟快到跟在其身后的妻子都无法赶上,且涉险蹈死而不顾、堕河而死后止呢?

河流,是自然中的一种存在,到更广泛的人文意义层面上,“河流”喻示实现理想的障碍。方智范先生在《探索人类的精神世界—古典诗词解读漫义》(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3期)一文中提及此诗时认为:从《诗经·秦风·蒹葭》到乐府诗《箜篌引》,其意蕴指向人类的某种处境与心理。《蒹葭》主人公看到“宛在水中央”的“伊人”,反复追求而不得,此情此境,与《箜篌引》中的这位执意要渡过滔滔黄河而竟不听规劝,终于献出生命的悲剧英雄形象不能不说有相似之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此岸与彼岸、现实与理想等意蕴。

回顾历史,被“河流”而阻,最终无法实现抱负之人,岂止这位几千年前的不知名的白道狂夫呢!南宋名臣宗泽以70高龄任东京留守,知开封府,为风雨飘摇中的政权看守故都。虽殚精竭虑,广结羽翼以图恢复,最终却不得不面对统治者冷冰冰的拒绝悲愤而死,临终无一语及家事,唯连呼“渡河!渡河!渡河!”。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瞿秋白,从家乡的觅渡河出发,以瘦削之躯,在沧海横流的时局中,一肩担起率领一个政党改天换地的历史重任,蹉跌之后,被排除在实行战略转移的红军之外,留在江南坚持游击战争。之后再遭背叛和出卖,在国民党的刑场上,高唱《国际歌》从容赴死。梁衡有一篇纪念瞿秋白的散文——《觅渡,觅渡,渡在何处?》,像瞿秋白这样的共产党人,不就是现代勇于渡河、为追求理想不惜献身的悲剧英雄吗?作家柳斌说:“人生的

淡坦率之性,杂于虎豹蛇蝎中,而日题壁为缘,虽烂额焦头,于事何济,而痛苦亦至不克任”。在贪武夫与堕落政客的双重夹击下,梁启超在内阁中实际上几无用武之地,“皆成纸上谈兵,于时世毫无裨益”。

虽然冷眼看穿,到底热肠挂住。1919年,梁启超与张君劢、蒋百里又决然踏上了前往法国出席巴黎和会的轮船。4月,梁启超以中国代表团会外顾问身份参与巴黎和会。4月24日,梁启超分析时局后急电北京,“对德事闻将以青岛直接交还,因日使力争,结果英、法为所动。吾若认此,不啻加绳自缚,请警告政府及国民,严责各全权,万勿署名,以示决心。”林长民(时任北洋政府教育部长,林徽因之父)得知上述电文后,按照梁启超的要求,立即通过外交协会电达巴黎中国全权代表决不签字。随后,彪炳千古的“五四”运动发生。梁启超是以这样一种方式引发了“五四”运动的,此后他发表声明表示自己将“返回学术专心著述”。

回顾走过的历程,无论是公车上书还是百日维新,无论是与蔡锷携手反袁称帝还是讨伐张勋复辟,梁启超所梦想的只是尽量避免中国这艘帆船行走在远离正确方向的航道上。他一生经历了一个近代知识分子所可能经历的各种变乱:追捕和逃亡、淋漓的鲜血、政坛的尴尬……为了国家和人民,他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箜篌引》几乎就是梁任公先生一生精神甚至命运的缩影,难怪他在演讲一开头就讲这首诗。

在那灾难深重的岁月里,梁任公的政治主张屡屡因时而变,但为人处世的原则始终未变。他重感情,轻名利,严于律己,坦诚待人。在风去际会和星光灿烂的中国近代人才群体中,能在做人上与梁启超比试者是不大容易找到的。他终始终恪守一份书生本色,以情谊为上,磊落其身,是地道的性情中人。君不见,每当有人提起亡友谭嗣同,他总是眼噙泪花,俯首低回。有人推测,说梁任公每读《箜篌引》必会想起亡友潭嗣同。虽是推测,倒也符合情理,因为梁、谭二人皆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面对康有为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为帝制复辟大造舆论,甚至追随张勋之流为宣统帝草拟“诏书”,身为弟子的梁启超大义灭亲,在讨伐复辟逆流时,也拿乃师陪榜,被康氏骂为“梁贼”。但事后,梁启超依然心系师门,胸无城府。康氏谢世时,他带头募捐,主持身后事,而且披麻戴孝,痛哭失声,率清华国学研

文档评论(0)

175****465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