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训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VIP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后训练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档名称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内容第一部分引言简介汉武帝的大破匈奴汉朝和亲匈奴窦宪出击北匈奴张骞凿空西域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汉武帝时期阐述汉武帝时期的政治军事策略和军事行动,包括大破匈奴长城万里征伐北匈奴等第三部分汉朝时期讨论汉朝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以及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四部分唐代时期概述唐代的盛世,强调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与互动第五部分宋代时期分析宋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周边国家的关系第六部分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一、选择题

1.史学家翦伯赞诗云:“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作者盛赞的历史事件是()

A.汉武帝大破匈奴B.汉朝和亲匈奴

C.窦宪出击北匈奴D.张骞凿空西域

2.[2023·辽宁营口高二期中]阅读下面表格中的信息,可以得出长城和大运河都()

长城

大运河

秦汉时期,抵御了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保护了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

隋唐时期,成为联系南北的交通大动脉,加强了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

A.抵御了匈奴侵扰B.削弱了诸侯势力

C.促进了南北交流D.有利于巩固统一

3.[2023·山东临沂期中考试]下图是唐章怀太子(655~684年)墓道中的东壁《客使图》。该壁画()

A.体现了尊卑等级的秩序

B.创作源于艺术的想象

C.可佐证唐朝的开放政策

D.体现了文人画的特点

4.据记载,清廷在绥服蒙古各部过程中,根据八旗制度组织原则,结合蒙古原有社会制度,逐步建立起盟旗制度。盟旗的重大军政事宜由朝廷的理藩院裁决,地方性重大事件则报有关地区将军、都统和办事大臣会办。可见,盟旗制度()

A.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扩大了地方上的行政权力

C.使民族平等原则得到贯彻落实

D.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5.“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延续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度……明朝时期,朝贡制度以‘朝贡贸易’的形式出现。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上述材料表明了明朝()

A.朝贡贸易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

B.通过朝贡贸易发展对外关系

C.朝贡制度使对外贸易空前繁荣

D.朝贡制度体现出双方地位平等

6.“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汉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大秦国贡花蹄牛”;“(汉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安息王满屈复献师(狮)子及条支大鸟(鸵鸟)”;“桓帝延熹九年(166年),大秦王安敦遣使自日南徼外献象牙、犀角、玳瑁”。这些记载表明汉朝()

A.朝贡外交已经存在 B.采用羁縻外交手段

C.海陆丝绸之路繁荣 D.马市榷场贸易频繁

7.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

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隋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

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8.《杨贵妃教鹦鹉图》是出土于内蒙古的一幅10世纪辽代墓葬壁画,它是契丹人聘请中原画家绘制的。画面描绘的是杨贵妃喂养一只白色鹦鹉的场景,杨贵妃的发饰有明显的契丹风格。由此可以推知()

A.风俗画在契丹盛行 B.中原文化与契丹文化相互影响

C.辽宋关系趋于缓和 D.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汇

9.据记载,南宋绍兴六年(1136年),泉州知州连南夫奏请:“诸市舶纲首,能招诱舶舟,抽解物货,累价及五万贯、十万贯者,补官有差。”大食蕃客啰辛贩卖乳香达30万缗,纲首蔡景芳招诱船货,收息钱达98万缗,都各补授从九品“承信郎”官衔,赐予“公服履笏”。以上材料主要说明了()

A.海外贸易满足了贵族的物欲追求 B.招徕外国货船可以增加官员政绩

C.商品经济发展导致民众崇尚洋货 D.政策调整提高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10.康熙帝将理藩院从礼部独立出来。理藩院的主要职责一是管理蒙古、新疆等少数民族地区事务,二是处理与俄国的关系。这反映当时()

A.清朝统治者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管理

B.清朝主要依靠少数民族加强统治

C.理藩院基本承袭元朝宣政院职能

D.清朝统治者的“天朝上国”观念浓厚

11.秦从匈奴手中夺得河套地区后,就以“益田一顷,益宅九亩”的“拜爵”方法,将数以万计的中原汉族军民“戍以充之”,迁去开垦土地,汉代更是大规模实行屯田徙民实边政策。自汉代起,“汉人”作为华夏民族的称谓已为境内外普遍接受。这反映了秦汉时期()

A.边疆管理制度成熟 B.民族政策开明开放

C.边疆开发方式多样 D.民族交融日益加深

12.在中国古代,统治者一般对边疆地区采取怀柔笼络的政策,主要表现为通婚、册封、委以要职等。同时,各朝代在一些少数民族生活的重要地区都有驻军,如汉朝在西域的驻军、明朝在西藏的驻军、清朝在新疆的驻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

A.积极采取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

C.实行开明包容的民族自治政策

D.民族政策具有“恩威并施”的特点

二、综合题

13.历代中央王朝都重视边地的管理与开发,边疆治理成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宣帝神爵三年(公元前59年),西汉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