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

PAGE

PAGE1

山东省青岛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2024.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考古发现,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诗经·小雅》中有“滤池北流,浸彼稻田”的记载。这反映了当时()

A.孕育着精耕细作生产方式 B.水利工程兴建渐成规模

C.农业进步促进了文学创作 D.传统农耕经济取得突破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周时期(中国)。据题干“在二里岗、殷墟、台西村等遗址中出现了水沟、水井、陶水管道等遗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遗迹表明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农田灌溉技术,用于农业生产,这正是精耕细作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诗经》中的记载证实了当时已有利用水利设施进行稻田灌溉的实践,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大规模水利工程的建设,而是强调了水资源的具体利用和管理,排除B项;题干主要描述了农业生产中的水资源利用,并没有直接涉及文学创作,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不足以证明传统农耕经济取得了显著的突破,而只是展示了水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性和具体利用方式,排除D项。故选A项。

2.如表是关于汉武帝治国思想的相关史料。据此可知,汉武帝()

史料

出处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天人三策》

(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

司马迁《史记·龟策列传

汉之得人,于兹为盛。儒雅则公孙弘、董仲舒……文章则司马迁、相如,滑稽则东方朔、枚皋……历数则唐都、洛下闳,协律则李延年,运筹则桑弘羊。

班固《汉书》

A.承袭秦制,有所损益 B.尊崇儒家,兼用百家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不拘一格,任人唯贤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题干“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董仲舒《天人三策》),这表明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但同时,司马迁《史记》中的记载“(汉武帝)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以及班固《汉书》中列举的各类人才,包括儒生、文学家、科学家、经济学家等,显示汉武帝在尊崇儒术的同时,并未完全排斥其他学派和才能之人,而是兼容并蓄,广纳贤才,B项正确;“承袭秦制,有所损益”在材料中没有直接体现,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未能全面反映汉武帝用人政策的包容性,排除C项;汉武帝治国思想的核心—儒学的独尊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表是唐朝开元年间一起案件的相关情况。该案的处置体现了()

案情

朝廷处理

张审素被监察御史杨汪冤杀,其子张理、张琇被流放至岭南。几年后,张理兄弟逃回长安,杀死已改名为杨万顷的杨汪。

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孝烈”从轻发落,宰相裴耀卿、李林甫主张依律惩治,玄宗皇帝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

A.礼法之争 B.礼法合一

C.礼法调和 D.崇法抑礼

〖答案〗B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在这个案件中,宰相张九龄主张因张理兄弟的“孝烈”从轻发落,这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孝”的道德观念;而宰相裴耀卿、李林甫则主张依律惩治,这体现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公正性。玄宗皇帝最终敕令将二子交付河南府杖杀,这种处理方式既考虑了道德因素,又遵循了法律程序,反映了唐朝时期的礼法合一,B项正确;材料中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任何一方,不是礼法之争的表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案件处理过程的艰难表明礼法并没完全调和,排除C项;玄宗皇帝的决定并没有完全偏向于法律(法),而是考虑到了道德(礼)的特殊性,因此不是“崇法抑礼”,排除D项。故选B项。

4.下面为1368年明政府“均工夫”办法的相关规定。该办法()

A.按田亩多寡佥派徭役 B.充分照顾佃农的权益

C.以遏制豪强势力为出发点 D.先局部试行再向全国推广

〖答案〗A

〖解析〗

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据本

文档评论(0)

牧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