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0绪论.ppt

  1.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医内科学

绪论;1.了解中医内科学含义、开展史、分类、命名、治疗原那么、学习方法

2.熟悉中医内科学的思维方法

3.掌握中医内科学辨证论治步骤与方法;一、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性质范围

二、中医内科学开展史

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四、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

五、中医内科诊治原那么

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临床思维方法研究并说明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证候、诊断、辨证论治规律和转归预后以及预防、康复、调摄等问题的一门临床学科。;是临床专业课,是中医学学科的主干课程,是临床诸学科的根底。其水平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中临床水平的开展水平。

;中医内科疾病;二、中医内科学开展史;二、中医内科学开展史;〔二〕奠基〔春秋秦汉〕;《黄帝内经》:是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奠定了中医的根底理论。将过去的临床经验加以归纳、总结,从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疾病的临床表现特点等来认识内科疾病。;〔三〕充实〔魏晋金元〕;〔2〕病症学;〔3〕治疗学;2.学术理论的创新:;〔四〕完善开展〔明清〕;〔3〕王肯堂《证治准绳》;

〔4〕张介宾《景岳全书》

〔5〕秦景明《症因脉治》;

〔6〕李宗梓《医宗必读》;

〔7〕《景岳全书》的阴阳互补;

〔8〕《医宗必读》的治泻九法至今仍

具重要意义。;清代对丛书的编著,更是琳琅满目,以内科为主体的书籍,《医宗金鉴》、《张氏医通》等。此外,简洁实用的《证治汇补》、《医学心悟》、《类证治裁》、《医林改错》、《血证论》等,对中医内科学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开展是中医内科学的一个巨大成就。;1.中医内科学;;?三、中医内科疾病分类、命名

;〔二〕、中医内科疾病的命名;四、辨证论治

〔一〕辨证论治的概念;〔二〕、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第二步:

从六淫、疫毒、痰、饮、水、气〔气虚、气逆、气陷、气滞〕、血〔血寒、血热、血瘀、血虚〕阴〔阴虚、亡阴〕、阳〔阳虚、亡阳〕、脓、食积、结石、虫积对疾病进行定性.;

第三步:

“必先五胜”,即在上述定位、定性根底上,辨析出反映疾病本质的主要病理变化完成辩证,即提出中医诊断。;第四步:

“治病求本”,即找出相应的治法和方药。

;第五步:

治未病,即根据中医“五脏相关”

的整体观,通过调节相关的未病脏

腑协助治疗已病脏腑,进行整体调

控以提高疗效。

;辨证论治的步骤与方法示意图;五、中医内科诊治原那么;治疗原那么;5.异宜法方异;六、如何学好中医内科学;七、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本教材的编写特点与学习方法;八、课后小结;九、课堂测试;十、作业

文档评论(0)

寒傲似冰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1104010000026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