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理会古诗文中的天人合一思想.pdf

引导学生理会古诗文中的天人合一思想.pdf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川省资中县第二中学刘朝成

一、关于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基本的思想方式,中国传统哲学的精粹之一。历史上

主要有三种观点:儒家的、道家的、佛家的。其中道家的观点影响最为最为

久远,《老子》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庄子·达生》曰:“天

地者,万物之父母也”。按照道家的观点,自然生养了包括人在内的万物,天

人合一实质是人与自然的合一,人在自然的怀抱中出生、生长,发展,所以

人只能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肆意蛮行,否则将

受到自然的惩罚。这种观点,曾经被打上消极主义的标签好多年,但现在看

来,其合理性却不容置疑。当今中国以科学发展观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

想,强调“五个统筹”,其中之一便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是,本文所

述天人合一主要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命题而言。

二、中学古诗文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自然是人的第一客观,人类在几百万年的生存历史中对自然的认识不断

深化,人类逐渐不再仅仅把自然作为冰冷的客体的物,反而从自然那里得到

了许多富有激情的启示,自然已是人化的自然。这在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中

有非常生动的体现。高中语文课本所选文章都是自古流传的名篇佳作,少不

了也有许多抒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好诗文。

-1-

1人对自然的疑问。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人类对于自然有许多不解之

谜,文人墨客把当时人的心理生动而又如实地记录下来。屈原的《天问》最

能代表当时人们这种深深的疑惑,其开篇便对天地之本原这个最大的疑惑发

问:“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接

连对天地自然人生社会发出了173个疑问,一句一问,一问一句,句句精彩,

问问深刻。此诗因此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以问作诗,全诗发问,

发问之深,察中国古代文学史,仅此一人一篇。

、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因为对自然有许多疑惑不得解,而自然宇宙

又是如此宏大,恒久,人世万千轮回,天地却是岿然不动。于是,多愁善感

的文人们便又感叹人的渺小了。《庄子·秋水》里写河伯在“秋水时至,百川

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之时欣然自喜,及至到得海边,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又望洋兴叹,其实是人类在自然面前的生动表演。

宋代文豪苏东坡在《赤壁赋》中有更为直接的感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

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他将人比作小天地之间的小虫子,

大海中的一粒粟,是何等的渺小啊;长江之水千万年来永无何止地流淌,无

有尽时,自然如此永恒,人的生命却不过如白驹过隙,又是何等短暂呀。

3、人对自然的欣羡。自然宏大、永恒,让人惊叹、羡慕、神往,而人

世呢,其兴也速,其衰也速,是非功过转头空,荣辱起落一瞬间。两相对比,

让人生发无穷感慨,便对人世间功名利禄看得淡了,愿意投身大自然的怀抱,

做一个与山水相伴的渔夫樵民了。读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

古风流人物”有此感受,读辛弃疾的《永遇乐》“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

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

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也让人有此感受。千百年来,无数

-2-

将聚集于庙堂之高的眼光转向江湖之远。在对天地自然的一次次再体认中,

他们找到了心灵依靠的另一处港湾,可以让自己心理平稳、平静、平缓下来

的港湾。

4、人与自然和谐。有人将目光投向江湖,有人却将身心交给江湖;有人

在江湖中疗伤,有人却在江湖中终老。把自然作为最后家园的人,是真正与

自然融为一体。与自然同在,与自然同乐。读到王维的《山居秋暝》:“空

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

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谁不为自然的宁静与山居的祥和融洽一致

而心生向往之情,留连之意呢?王孙尚且愿意留下来,遑论他人?王维在辋

川隐居多年,山村民风淳朴,风景秀丽,村人自耕自足,自食其力,安居乐

业,安享天命,诗人当是羡慕而至久居了。比王维自然得更彻底的非陶渊明

莫属。他的《归园田居·其一》开门见山地写:“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直接地跟世俗官场生活划清了界限,他把自己身在官场的生活说成是“误落

尘网中”,并认为自己的心灵家园原本就在自然之中,所以他说自己隐居田

园是“复得返自然”,如同迷路的小孩最终回到了原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各类考试卷精编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河南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