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VIP

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部编版《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等奖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教材分析】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读课文,选自《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文章短小精悍,写法灵动,语言犀利,带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教学目标】

1.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意,体会鲁迅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2.学习本文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的艺术特色,学习反驳论证。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为祖国美好的明天而奋斗。

【预习提示】

1.日积月累

(1)我搜集的资料(文章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情况介绍)

(2)我积累的字词(字音、字形和字义)

搽诓骗前仆后继脊梁玄虚之至(字义)

(3)议论文的三要素

2.边读边悟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

(2)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

(3)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4)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3.学贵有疑

预习中,我遇到的困惑是: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我们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读到鲁迅先生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向往。是的,鲁迅先生是一位毕生追求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兴盛、腾飞的坚强战士。1936年,鲁迅先生去世时,上海民众在他的遗体上覆盖了写有“民族魂”三个大字的白布,以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敬仰。鲁迅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至今仍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再次聆听先生的教诲。

二、资料助读

多媒体显示:

(一)本文收入《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鲁迅写此文之前的一个月,就发烧,“自觉肋痛”,肺病已相当严重。文章写完之后的两个多月,写了《病后杂谈》,还致信杨霁云,自称是在敌人和“战友”的夹攻下“横战”。可见健康的恶化与精神的压力并未影响他对世事的热忱关注。

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当时资产阶级《大公报》发表社论,指责中华民族失去了自信力,为国民党反动政府推卸责任。针对这一观点,鲁迅先生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

(二)驳论文简介:

议论文从论证的方式上看,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明自己的见解或主张。驳论是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批驳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或主张。

一般说来,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

一是直接批驳论点,即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揭示谎言同事实、荒谬与真理之间的矛盾。

二是通过批驳论据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据是支撑论点的,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站不住脚了。

三是通过批驳对方的论证来驳倒对方的论点。论述一个问题,论点和论据之间必须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否则论点就站不住脚。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无内在逻辑关系,即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不能由论据推出。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听读,掌握正确读音:

选两个学生投影显示积累的词语:

(二)学生速读课文,参考预习提示标出正确的论点和论据,明确文章的论点: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未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四、精读课文,对话文本

(一)诵读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2.第4段有一部分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明确:

⑴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发现对方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否认对方的观点。这是驳论的一种形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褒”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要驳论证关键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会由于利益的驱动或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明断是非,拨乱反正,所以驳论证比驳论点、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事实有时并不胜于雄辩,我们一定要有推理判断能力,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意识,才可以明辨是非,不被歪理所迷惑。

⑵“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欺人的最后一招

文档评论(0)

clevercatt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