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数学文化鉴赏与学习数学与文学学生版.docVIP

高中数学数学文化鉴赏与学习数学与文学学生版.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数学与文学

数学与艺术之数学与文学

很多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关于数学学问的描述,如《春江花月夜》中的“海上明月共潮生”描写的周期性现象-潮汐.而在一些对联中,有回文的形式,这也会与中学数学学问中排列组合相关,那么还有哪些数学学问与文学有联系呢?

一、好题赏析

例1.

1.荀子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所以说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每天进步一点点,前进不止一小点.我们可以把看作是每天的“进步”率都是,一年后是;而把看作是每天“退步”率都是,一年后是若“进步”的值是“退步”的值的100倍,大约经过参考数据:,(????)天.

A.200天 B.210天 C.220天 D.230天

例2.

2.“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相思》是唐代山水田田园诗人王维的作品,王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苏轼有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这首诗中,在当时的条件下,可以作为命题的是

A.红豆生南国 B.春来发几枝 C.愿君多采撷? D.此物最相思

二、小试牛刀

3.王昌龄《从军行》中两句诗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其中“攻破楼兰”是“返回家乡”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元朝闻名数学家朱世杰在《四元玉鉴》中有一首诗:“我有一壶酒,携着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饮一斗,店友经四处,没了壶中酒,借问此壶中,当原多少酒?”用程序框图表达如图所示,即最终输出的,则一起先输入的的值为(????)

A. B. C. D.

5.中国清代闻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首诗:“挑水砍柴不堪苦,情归求穿墙术,得诀自诩无所阻,额上坟起终不悟”,形如以下形式的等式具有“穿墙术”:,,,,若具有“穿墙术”,则

A. B. C. D.

6.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曾说过:“美的线型和其他一切美的形体都必需有对称形式”.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建筑、器物、书法、诗歌、对联、绘画几乎无不讲究对称之美.如清代诗人黄柏权的《茶壶回文诗》(如图)以连环诗的形式呈现,20个字围着茶壶成一圆环,不论顺着读还是逆着读,皆成佳作.数学与生活也有很多奇异的联系,如2024年02月02日被称为世界完全对称日(公历纪年日期中数字左右完全对称的日期).数学上样的对称数叫回文数,如两位数的回文数共有9个(11,22,…,99),则在全部四位数的回文数中,出现奇数的概率为(????)

A. B. C. D.

7.下图呈现给我们的是唐代闻名诗人杜牧写的《清明》,这首诗不仅意境极好,而且还精确地描述出了清明季节的天气状况,那就是“雨纷纷”,即天气多阴雨.某地区气象监测资料表明,清明节当天下雨的概率是0.9,连续两天下雨的概率是0.63,若该地某年清明节当天下雨,则随后一天也下雨的概率是(????)

A.0.63 B.0.7 C.0.9 D.0.567

8.王昌龄是盛唐闻名的边塞诗人,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从军行》传诵至今,“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由此推断,其中最终一句“攻破楼兰”是“返回家乡”的(????)

A.必要条件 B.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9.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有一道“八子分绵”的名题:“九百九十六斤绵,赠分八子做盘缠,次第每人分十七,要作第八数做来言”.题意是把斤绵分给个儿子做盘缠,依据年龄从大到小的依次依次分绵,年龄小的比年龄大的多分斤绵,则年龄最大的儿子分到的绵是(????)

A.斤 B.斤 C.斤 D.斤

10.《庄子·天下》篇中记述了一个闻名命题:“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反映这个命题本质的式子是(????)

A.1+

B.

C.

D.

11.《墨经》上说:“小故,有之不必定,无之必不然体也,若有端.大故,有之必定,若见之成见也.”则“有之必定”表述的数学关系确定是(????)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D.不能确定

12.必修一课本有一段话:当命题“若,则”为真命题,则“由可以推出”,即一旦成立,就成立,是成立的充分条件.也可以这样说,若不成立,那么确定不成立,对成立也是很必要的.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也说过一段话:“世之奇伟、瑰怪,特别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从数学逻辑角度分析,“有志”是“能至”的(??)

A.充分条件 B.必要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13.原始的蚊香出现在宋代.依据宋代《格物粗谈》记载:“端午时,贮浮萍,阴干,加雄黄,作纸缠香,烧之,能祛蚊虫.”如图,为某校数学爱好小组用数学软件制作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8****20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