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四维向度探析.pdfVIP

新媒体视域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四维向度探析.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新媒体视域下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

四维向度探析

作者:陶柳

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6期

摘要:新媒体视域下,网络传播环境产生极大变化形成了全新的网络信息生态系统,受网

络信息传播本质属性的影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网络异化、话

语权孱弱等风险。分析威胁网络意识形态良性传播的影响因素,维护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主体、制度、内容与技术四个维度,提出我国网络意识

形态安全建设要树立主体思维,重视制度建设,重视网络信息内容与传播方式,加快技术创新

等实践建议,以攻克网络安全现实难题。

关键词:新媒体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四维向度

新媒体下,网民成为传播介质与主体,队伍正在不断壮大,截止2021年底,我国网民规

模已达到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伴随普及率升高的还有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的风险系

数。网络传播是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领域的运作形式,网络传播的质量对网络意识形态的优劣

有直接的影响。

一、网络意识形态的概念

意识形态是一种感官思想,是观念、概念等因素的复杂集合。“意识形态”最早由法国哲学

家特拉西创制,他将概念粗略界定为研究认识的起源、界限和认识可靠性程度的“观念的科

学”,目的是试图为一切观念找到真正科学的哲学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是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

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意识形态”具有阶级属性,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

思想。[1]而特里·伊格尔顿不认为意识形态是阶级意识的单纯反映,提出意识形态是一种混合

着矛盾或冲突世界观的复杂系统。[2]

网络意识形态,学界存在如下几种典型论述。第一种是互联网驱动论,认为网络技术不断

更新和突破,是意识形态在网络领域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第二种是延伸映照论,认为网络意

识形态本质是社会存在意识形态在网络空间的映照,是现实意识形态在虚拟意识形态空间的延

伸。第三种是阶级价值论,认为互联网的研发最早受控于政府,直到今天,仍是政治斗争的主

要手段,各国统治阶级利用虚拟网络空间构建代表其阶级利益的观念上层建筑。学者们从不同

的视角对网络意识形态概念予以阐释,虽各有其侧重点与合理性,但目前还未形成对其概念的

统一论述。

综上,本文基于现有学者的主要观点阐释,在主流意识形态指导下,尝试理解网络意识形

态的概念为:网络意识形态是与现实社会高度衔接的特殊社会实践活动,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属

性上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延伸和创造,是网民借助虚拟媒介呈现的信息、观点、价值观等的交流

交往交融新形態,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现实社会全面映照的有机思想体系。

二、新媒体视域下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面临的风险分析

以微博、公众号、抖音等为主要标志的新媒体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使网络传播环境产生

极大变化并形成全新网络信息生态系统。认识新媒体引导信息传播的特性,是厘清网络信息生

态系统面临风险因素的关键,也是分析我国网络主流意识形态面临挑战与风险的关键。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1.传播特性

(1)连续性和互动性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主体出于增加浏览量变现、分析同频观点或展现表达欲等目的,

利用新媒体各运营平台对社会新闻或社会热点事件反复进行转载、扩散,以在短时间之内引发

网民情绪共鸣,制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舆论。探究发现,形成这一信息传播的特性的原因

在于个体在群体中的“主体性异化”。《乌合之众》描述此现象为“群体精神统一性”[3],即当

个体加入群体组织后,其个体意识将跟随群体意识的产生而消失,个人的观点、情绪以及行为

会无意识地与他人保持一致,以证明自己符合群体“规则”。由此,在新媒体作用下,见解、情

感类似的人会迅速加入传播主体,形成具有统一论调的传播群体,而与这类群体见解、情感相

反的声音便显得“不和谐”,甚至引起无端的辩驳、争论。

(2)隐秘性与复杂性

新媒体传播者与受众、传播目的与形式难以明晰。首先,网络意识形态是现实社会事件在

网络平台的映射。但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主体的传播目的、传播视角与传播形式不同,受众

的偏好、理解与感触不同,导致现实意识形态实际含义失真、流变,现实事件虚化隐秘且复

杂。其次,用户匿名注册网络通讯工具使法不责众心理普遍化,由于言论“成本”与“风险”难以

估量,存在放纵心理的用户在屏幕后毫无顾忌地发表不满情绪以期引起共鸣。且,传播主体结

构与受众结构交错纵横,诸如公关策划公司、新媒体工作者、网络达人、普通网民以及事件当

文档评论(0)

191****95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