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剑: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pdfVIP

张剑: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张剑:新世纪宋代文学研究的问题与思考

20世纪80、90年代的宋代文学研究,与唐代文学研究的繁荣相

比,无疑要沉寂许多。但从2000年中国宋代文学学会成立(王水照先

生任会长)并召开首届“宋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以来,宋代文学研究

视角逐渐丰富,研究方法逐渐多样,研究梯队逐渐形成,研究水平逐

渐提高,得到了近乎全方位的蓬勃发展。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在丰富、

多样、提高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瓶颈和问题,有必要及时总结。

王水照先生曾多次提到宋代文学研究长期存在“三重三轻”的偏

向问题,即重大作家轻小作家,重词轻诗文,重北宋轻南宋。经过新

世纪十余年宋代文学研究界的共同努力,这些偏向得到了一定程度的

纠正。但是,完全消化这些长期遗留的问题,并非十余年可以竟功,

总的看来,重北宋轻南宋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文学遗产》2001—

2011年发表文章的北宋与南宋之比达到35%:33%;重词轻诗文的

偏向也得到局部改观,《文学遗产》2001—2011年发表诗词与文章

的比例为诗词58%(诗30%、词26%、综合2%),文章10%(散文

5%、骈文1%、综合4%),其中诗词之比已经接近,但文的研究仍未

跟上;重大作家轻小作家的偏向问题,解决得不尽如人意,《文学遗

产》2001—2011年所刊宋代文学研究论文中,属于作家个案研究的

仅有59人91篇,其中柳永、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周邦

彦、惠洪、李清照、陆游、辛弃疾、杨万里、姜夔、刘克庄、吴文英

等14人占了42篇(苏轼14篇,居首位),可是宋诗作者近九千人,

宋文作者过万人,宋代传世别集亦超过七百种,而所研究的对象不足

百名,实在是成绩惨淡。当然,由于中小作家特别是小作家往往不足

以单独成文或成书,对他们的研究往往体现在家族、地域、群体、流

派中,以上数据不能完全反映问题,但人们对个体作家的研究过于扎

堆和集中于大作家身上却是不争的事实。

除了传统的“三重三轻”的偏向尚未得到完全纠正,宋代文学研

究的发展还面临着更深层次的问题,即由于文献数字化趋势带来的研

究技术化、由于大文学趋势带来的研究错位化,由于思力学养不足带

来的浅狭化。之所以说它是更深层次的问题,是因为即使我们有效解

决了“三重三轻”的偏向,依然要面临着这些问题的挑战。

(一)研究技术化

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对传统学科或传统技能带来冲击。技术革命

改变着人们的生存状态、生活和交流方式,同时也改变着人们的思维

习惯,当然也改变着学者的知识接受、知识结构乃至研究方法。比如

东汉以后纸张的大量运用,宋代印刷术的发达等,都曾极大推进了当

时学术文化的繁荣,并对写作方式、发表方式及学术价值判断发生着

深刻影响。

随着二十世纪后期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和电脑的普及,一场信息技

术革命已经迅猛来到。对古代文学研究者影响最大的一件事应该是

1999年11月,上海人民出版社和香港迪志文化有限公司联手推出了

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这是一项中国文化划时代的大事件。因

为不过数年,盗版风行,几乎每位有兴趣的文史学者电脑中都安装了

这部收书三千四百余种、七万九千余卷的百科全书的电子版,这是古

人做梦都未能想到的。之后,《国学宝典》、《全唐诗电子分析系

统》、《全宋诗电子分析系统》、《中华寻根网》、《中国基本古籍

库》等古代文献电子产品的不断开发和被利用,《中国知网》、《维

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的建立和功能的日益强大,一些传统写

作方式、发表方式和学问价值受到了极大冲击甚至完全颠覆。

最明显的事实是:现在很少有学者不用电脑写作和发送邮件;在

进入写作之前很少有不去期刊数据库检索相关研究了;列举例证时也

很少不使用电子文献检索了;在引用大段文献时,如果有电子版,也

常是先拷贝,再核对原始文献(当然不核对原始文献的现象也比比皆

是)等等。特别是知识的学习和获得,以前需要付出较高的成本,而

在今天,点击互联网则可以轻松获得各种需要的知识,使研究者眼界

大开。

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带给了学术界无尽便利,我们没有理由

拒绝技术可以提供的支持,因为拒绝的结果会使自己逐渐被时代所抛

弃。就像有了联合收割机还非要使用镰刀,与使用收割机的同行相比

只能瞠目其后。但是,文献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也压缩了学术人的生

存与意义空间,举例来说,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不仅在资源调查、环境评估、灾害

文档评论(0)

152****977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