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内涝治理办法.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内涝治理

5.1一般规定

5.1.1城镇内涝治理应根据内涝风险评估等级选择相应的治理措施。治理措施包括源头减排、排水管渠改造、排涝除险、地下空间防淹等。

5.1.2内涝治理措施所采用的各类设施,应根据该地区的地理位置、水系特征和场地条件等因素确定。同一地区或项目,可采用单一形式或多种形式组合设施,合理确定各项设施设计参数。

5.2源头减排

5.2.1源头减排设施的建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和地方标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标准》DBJ/T15的有关规定。

5.2.2源头减排设施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当源头减排设施用于径流总量控制时,应按当地相关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目标计算设施规模,宜采用数学模型进行连续模拟校核;当降雨小于规划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要求时,源头减排设施的设置应能保证不直接向市政雨水管渠排放未经控制的雨水;

2雨水利用量应根据降雨特征、用水需求和经济效益等确定;

3当地区整体改建时,对于相同的设计重现期,改建后的径流量不得超过原有径流量;

4源头调蓄设施的设计容积,应根据当地的内涝防治设计标准、其他源头减排设施的有效容积和位于下游的排水管渠、街道、内河、湖泊等受纳体的调蓄能力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应符合现行《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规定。

5.2.3源头减排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有利于雨水就近入渗、调蓄或收集利用;

2宜保持或模拟自然水文和生态过程;

3严禁在地表污染严重的地区设置具有渗透功能的源头减排设施。

5.3排水管渠

5.3.1排水管渠设施应确保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下雨水的收集、转输、调蓄和排放,应考虑受纳水体水位的影响,易受河水或潮水顶托的排水管渠出水口应设置防倒灌设施。

5.3.2排水管渠设施除应满足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外,尚应与城镇其他内涝防治设施相协调,应满足内涝防治的要求。

5.3.3排水管渠设施改造应在排水管线调查基础上,结合病害管道的更换、修复计划开展,适当提高建设标准,同步实施雨污分流、清污分流改造,雨水管网系统应与周边海绵体有机衔接。

5.3.4排水管渠设施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应根据其构造型式、所在位置的道路纵向和横向坡度以及设计道路积水深度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2排水泵站的设计规模,应与城镇内涝防治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相协调,在满足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要求的前提下,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3管渠调蓄设施用于削减峰值流量时,其调蓄量的确定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规定。

5.4排涝除险

5.4.1排涝除险设施宜包括城镇河湖水体、强排泵站、调蓄设施和行泄通道等,应符合下列要求:

1排涝除险设施应以国土空间规划和城镇内涝防治专项规划为依据,应根据地区降雨规律和暴雨内涝风险等因素,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

2排涝除险设施的设计水量应根据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及对应的最大允许退水时间确定。

5.4.2城镇河湖水体的总体布局及调蓄规模、水系修复与治理,应满足城镇总体规划中蓝线和水面率的要求,考虑对内涝的承泄调蓄作用。

5.4.3调蓄设施的有效调蓄容积计算宜根据内涝防治设计重现期、降雨特征、雨水排放系统及用水情况等要素综合确定,应符合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和《城镇雨水调蓄工程技术规范》GB51174的有关规定,有条件地区宜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分析。

5.4.4城镇内涝中、高风险区域宜结合其地理位置、地形特点等设置行泄通道。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行泄通道的设置应与涝水汇集路径、内涝风险区划和城镇用地布局等相结合,优先利用城镇水体。当城镇水体不能满足行泄要求时,可采用设置于地下的调蓄隧道等设施;

2道路作为行泄通道时应符合现行《城镇内涝防治技术规范》GB51222的相关规定。

5.5地下空间防淹

5.5.1城镇地下空间宜包括地下交通隧道(含下穿隧道)、地下轨道交通和其他地下空间。

5.5.2地下空间应采取防止客水进入的措施。地下空间雨水无法重力自排时,应设置雨水泵站进行强排,应确保用电可靠性。

5.5.3地下交通隧道应设置独立的排水系统。下穿隧道外雨水和隧道敞开段雨水单独排放,合理确定其汇水面积,采用高水高排、低水低排且互不联通的系统,应有防止隧道外雨水和客水流入隧道内低水系统的可靠措施。

5.5.4地下交通隧道应设置积水自动监测和报警装置。

5.5.5地下轨道交通雨水管渠、泵站设计应符合《地铁设计规范》GB50157、《室外排水设计标准》GB50014以及《城市轨道交通给水排水系统技术标准》GB/T51293等标准的相关要求。

5.5.6地下空间防淹措施宜包括抬

文档评论(0)

知识加油站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安全培训课件,妇产培训课件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