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和战之争再探讨.doc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NUMPAGES

戚其章:甲午和战之争再探讨

发信站:水木社区(MonNov520:17:242007),站内

和战之争,是甲午战争期间朝野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清政府

的对日战略决策的确定,与甲午战争的最后胜败关系至大。对此,历来多有论列和

评说。然前此的研究存在很大不足之处,即一般皆着眼于帝后党争,并视和战之争

与帝后党争为一回事.其实,甲午和战之争的情况相当复杂,远不是帝后党争所能

涵盖得了的,有必要再做进一步的探讨。

一甲午和战之争与帝后党争的关系

甲午和战之争与帝后党争是一种什么关系?范文澜先生在《中国近代史》一书

中写道:“中日战争与清政府帝后党争有密切关系.帝党主战,要在战争中削弱后

党;后党主和,要保存自己的实力。两党借和战争夺权利,随着军事的惨败,后党

在政争中反取得胜利。(1)照此说法,帝党主战,后党主和,甲午战争不啻一部

帝后党争史。这一观点长期为学术界所接受,笔者亦曾信之不疑。但进一步的考察

表明,此论殊难自圆其说,还是需要重新考虑的。

甲午和战之争的发生要早于帝后党争,二者并不是同步的.早在甲午战争爆发

前的一个多月,清政府内部的和战分野已经开始显现出来。先是在6月中旬,日本

已经派大军进入朝鲜,兵力远在中国之上,占有绝对优势。于是,便提出各种借口

赖在朝鲜不走,以伺机挑起对中国的战争.当时,清朝驻外官员看得比较清楚,建

议速调兵力,加强战备。如驻日公使汪凤藻致电李鸿章,指出日本现在朝“布置若

备大敌,我“似宜厚集兵力,隐伐其谋。李复电不以为然:“日性浮动,若我

再添兵厚集,适启其狡逞之谋。因拟必战,殊非伐谋上计.”(2)驻朝总理交涉通

商事宜袁世凯与王凤藻同见,亦致电李鸿章,提出:“似应先调南洋水师迅速严备

,续备陆兵。”(3)李仍置之不理,声称:“倭兵分驻汉(城)、仁(川),已占先着

.我多兵逼处,易生事;远扎,则兵多少等耳。……我再多调,倭亦必添调,将作

何收场耶?今但备而不发,续看事势再定.(4)汪、袁认为,朝鲜形势一触即发

,日本有备而来,必求一逞,我必须早为战备;李则认为,“拟必战”是为过虑,

以避免“生事”为要,力求保全和局.此时,和战的分野已经很清楚了。但这种上

官与下属之间在和战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与帝后党争是完全无涉的。

李鸿章之所以认为和局可保,反对“厚集兵力,是因为他相信“两国交涉全

论理之曲直,非恃强所能了事”,故坚持主张“静守勿动”.(5)就是说,将弭止

衅端寄希望于外交上的折冲樽俎。其实,这也是当时枢府内部的主流观点,幻想依

赖列强从中调解,“始则假俄人为箝制,继则恃英人为调停”。(6)但这样保全和

局,既不加强战备,从军事上争取主动,又不能及时撤军,从政治上争取主动,而

是迁延不决,一相情愿地企盼列强调停,到头来只能是空盼一场。到7月14日,日

本终于露出狰狞嘴脸,由其驻华公使小村寿太郎致送总理衙门一份照会,诬称中国

“有意滋事”,并威胁说:“嗣后因此即有不测之变,我政府不任其责。”(7)这

就是日本外务大臣陆奥宗光所谓的“第二次绝交书”。(8)日本政府倒打一耙,预

将挑起战端的责任推给中国,引起了朝野的极大愤慨。其实,早在日本发出“第二

次绝交书之前,有些官员已经觉察到日本包藏祸心,主张在军事上早为之备,采

取主动.如御史张仲炘提出,“惟有速行决战”,以“夺日本骄矜之气”,“今既

饬李鸿章为先发制人之举,仍当别练一军为绸缪之计”。(9)侍读学士文廷式建议

:“应请旨饬下北洋,无论旧练新募,速调万人,或由海道以迫汉川,或行陆路以

趋王京,务使力足以敌.”(10)光绪赞同此见,因有密寄李鸿章上谕称:“倭人以

重兵胁制朝鲜,虽与商议撤兵,久未就绪,和议恐不足恃,亟应速筹战备,以杜狡

谋。前经迭谕李鸿章先事预筹,毋致落人后著.现在事机紧迫,著李鸿章速为筹备

,先派一军由陆路前往边境驻扎,以待进发。”(11)如今“第二次绝交书的到来

,自然会促使主战空气趋于高涨。

7月15日,即日本送致“第二次绝交书”的第二天,光绪特颁谕旨,命户部尚

书翁同龢、礼部尚书李鸿藻,与军机大臣和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会商对日方针问题。

光绪特命翁、李参加枢府会议,欲推动主战方针也.叶昌炽《缘督庐日记钞》称:

“闻枢府把持,藩篱甚固,翁、李两公……特派会议。”(12)便透露了此中的消息

.16日,枢府会议,翁、李皆主张增派部队,先调东三省及旅顺驻军速赴朝鲜,而

庆亲王奕匡力等持观望态度,因此议无所决.军机大臣以此入奏,光绪十分不满

.据《翁同龢日记》称:“是日军机见起,上意一力主战,并传懿旨亦主战。”又

谓:“(光绪)传知翁同龢、李鸿藻,上次办理失当,此番须整顿.(13)又于当天

电寄李鸿章一道严旨:“现在倭韩情事已将决裂,如势不可挽,朝廷

文档评论(0)

linyin199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