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VIP

上海市松江区2022-2023学年(五四学制)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语文卷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一、文言文(26分)

(一)默写(12分)

1.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送友人》(2分)

2.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题破山寺后禅院》(2分)

3.知困,_________________。《虽有嘉肴》(2分)

4._________________,漏断人初静。《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2分)

5.清晨,小松去广富林郊野公园散步,见水边两只水鸟正齐声和鸣,引发了美好的想象,自

然想到了《关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二)阅读下列古诗文,完成第6—10题。(14分)

【甲】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

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来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

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

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

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丙】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

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②

下令。

于时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

④⑤⑥

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

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注】①布:颁布,公布。②卒:终于。③嗣:继承。④刑:处罚。⑤傅:老师。⑥黥:

即墨刑。用刀在面额上刺字,再涂以墨。

6.【甲】诗的作者是_______,【乙】文选自《礼记正义》,【丙】文选自《史记》是一部

_________体史书。(2分)

7.解释加点字。(2分)

①不独子其子_________②秦民大说_________

..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字的含义)(3分)

民怪之,莫敢徙。

...

9.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甲】诗中战乱致民不聊生,【丙】文卫鞅徙木建信是为了取信于民。

B.【甲】诗老翁和老妇的处境与【乙】文的“老有所终”形成鲜明对比。

C.【甲】诗采用实录手法反映社会现实,【丙】文以人物言行来塑造人物。

D.【丙】文卫鞅徙木建信,十年后取得的成果就是实现了【乙】文的“大同”。

10.【甲】诗【乙】文都关注社会现实,【甲】诗中,虽是朝廷征兵,却不像《木兰诗》一

样用“点兵”,而是用了“□□”——揭露官吏的残暴,体现了当时安史之乱的社会现实,表达

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折射

作者对于社会现状的关注,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丙】文中,为让百姓信服,卫鞅徙

木建信后“卒下令”:___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文档评论(0)

中小学精品资料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