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乡土中国》(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pdfVIP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B卷·能力提升练)【单元测试】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含答案).pdf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必修上册单元培优测试卷

第五单元《乡土中国》综合测试B卷

(150分钟,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过程中,中国已经从依靠户籍制度建立

的定居型社会转变成要素自由流动的迁居型社会,从依靠血缘、地缘的熟人社会转变成业缘化

的生人社会,从低流动、被动流动的乡土中国转变成高流动、全方位、多元化、主动流动的迁

徙中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3.76亿,较2010年

增长了69.73%。其中,省内流动人口为2.51亿,较2010年增加了1.16亿人,增长了

85.70%;跨省流动人口为1.25亿,较2010年增加了3896万人,增长了45.37%。人口流动参

与度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可以看出,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

成。

常态化的迁移流动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空间位置,更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社会交

往方式、内在文化乃至社会治理理念。在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转变的过程中,以下三个方面

的改变是确定无疑的。

迁徙转变必然导致人际交往的异质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部分追求经济动

机的农村人口离开熟悉的亲属网络、职业网络以及乡土网络流动到城市中,农民之间不再具有

共同的身份、进行共同的生活或劳动,农民内部之间出现了分化。外出的农民与村庄之间的联

系削弱,村庄的向心力与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动人口的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

渐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随着流动人口的代际传递,传统的农耕文明、“乡愁本色”逐渐褪去,

而留守农村的人口仍然遵循着传统的乡土交往习俗。其次,城市社区居民的交往也同样经历着

从同质化到异质化的过程。社区人口的户籍化转变为户籍人口与流动人口混居,同一社区内部

人群的社会地位差异较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从以情感联系为主转向以市场交换为主。与此同

时,在社区居民的逐渐陌生人化过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务需求、行为方式等也存在差别,趋于

多元化和复杂化。

几千年来,农民被土地束缚,世代定居于乡村,形成了天然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的静文

化。“安土重迁”的习俗不仅支配着个体的生活与社会交往,同时也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思维

方式。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镇化在吸引农民从农村向城市自由流动的同时,也使得中国

传统的静文化发生转型。迁徙中国的大规模、高水平、主动的人口流动,实际上伴随着静文化

的退化以及动文化的建构。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农民冲破土地的限制,告别了过密化的农业,

血缘、亲缘关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断松散,由此瓦解了传统意义上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共同体

与文化基础,导致根植于生产、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静文化逐渐退场;另一方面,随着人口流

动规模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较多到巨大,流动原因趋于多元化,社会主体、社会空间、社

会网络以及社会关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动的文化观念逐渐取代传统的静文化观念。

乡土中国的社会治理理念具有浓厚的乡土伦理,以乡村为基,历代相习、积久而成。首先,

乡土伦理具有内生性,乡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礼俗规则加以维持和延续;其次,乡

土伦理具有习得性,无须专门学习,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并遵守。乡土中国的生产、

生活方式以及习惯、礼仪等变化缓慢,世代积累的经验足以维持和保障社会秩序,因此乡土中

国是一种礼治社会。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相关政策的松绑,人口的空间位置变化导致社

会交往的异质化、信息渠道的多样化、文化观念的动态化,这种转变打破了熟人社会的秩序。

传统礼治的约束力日趋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为迁徙中国的秩序主导。契约关系代替伦理关

系成为社会治理的基础。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迁徙中国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推进社会文明的支撑力量。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要以法治为

基础。

(摘编自段成荣《由“乡土中国”向“迁徙中国”形态转变业已形成》)

材料二:

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转型日益凸显,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中国社会从乡土性进

入后乡土性。这意味着在乡土结构依然留存的情况下,由于社会经济与文化观念都已经受到现

代化的渗透,中国的乡土社会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现代性的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村落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晓敏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