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VIP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含答案).docx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河北省承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语文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社交网络给人们联系沟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内心建立起一座墙,人们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心理体验都在无形中接受着媒介的改造。技术是极具诱惑的,因为它能弥补人性中脆弱的一面,当人们习惯性地依赖技术,全身心投入到虚拟网络空间,就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大众心理,形成一种群体性的麻木和孤独。

当下社会是一个取得联系和保持联络非常便捷的时代,所谓的“分开”和“独处”都失去了原来的意义,我们通过“掌媒”自由自在地联系他人的现实并未排解人们内心的孤独感,甚至还逐渐强化着这种感受。社交网络将人们从自我孤独中解放出来,却又导致人们难以从技术需求中逃脱出来,于是陷入另一种孤独,甚至逐渐异化为一种对孤独感的消费,而这只会让人陷入“内心孤独寂寞—转向网络寻求慰藉—更加感到孤独—继续上网寻求安慰”的恶性循环当中。“群体性孤独”作为一种社会性的心理危机正日益蔓延。

每一种新媒介出现和普及,都会伴随着与这种媒介相关的异常社会现象。“地球村”的概念是麦克卢汉提出的,当时的预言已经随着技术的突飞猛进迅速成为了现实。然而处在互联互通的“地球村”的“村民”却不同程度地患上了“群体性孤独”的时代疾病,成为当下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媒介病理现象。社交网络时代人们通过微博、微信朋友圈、个人空间等方式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网络身份,尽管使用的是真实身份,但是在社会网络中展现的却是自我加工后重新塑造的自己。出于自我认同的需求和他人认同的渴望,大众倾向于选择自己较为满意或者积极的一面对外进行展示分享,本无可厚非,因为从心理健康角度来讲,这能促进自我与外界正常交流,达到使人愉悦的作用。但是这种“自我展示”不可避免带有表演或者作秀的成分,所以每当在网上发布关于自己的信息时,会思前想后,担心自己在网络上的发言影响到现实中的人如何对待自己,这逐渐变成了一种负担,形象塑造的不确定性让其焦虑不安,沉迷于“表演”的背后是难以掩饰的孤独。

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的信息行为》一书中用“容器人”的概念来形容现代人的媒体依赖症。他认为,在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现代日本人的内心世界就像是“罐状”的容器。这个容器孤立封闭,为了摆脱孤单状态也希望与外界接触,但这种接触只是一种容器外壁的碰撞,不能深入对方的内部。从表面看,上网和看电视都是在缺少现实互动的狭小空间内进行,但实质上网络比电视更加缺乏约束。因此,“容器人”这种生存状况不仅没有随着技术的发展逐渐消减,而是更变本加厉了。网络使人们常常沉溺于屏幕,而忽略屏幕外的真实时空。长时间沉溺于社交网络形成的性格孤僻、情绪抑郁、内心空虚、无责任感、人际交往障碍等人格异化问题,使其在线上线下判若两人,慢慢陷入“精神真空”的心理危机中,从而产生孤独感。

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把社会中的人看作是舞台上表演的艺人,他们通过预先给自己设定一个形象,通过表演来展示自我形象并努力争取好的效果。换言之,人们会依据自身内在的需求、动机和渴望,行使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控制和展示自己的外在印象,并渴望获得他人肯定或正面的评价。一旦得到他人的认同或鼓励,自我想要展现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据斯坦福大学的调查,早在2000年,全球具有强迫性上网倾向的网民就超过了20万人。这不禁引人深思,既然社交网络并不能从根本上让人排解孤独,那为什么网民还是不断将视线和精力放在屏幕中的社交空间,不间断地一次次刷屏,如同患有强迫症或网瘾症般依赖社交网络,对其依恋得不能自已?互联网产生以来,传播的意义不再主要体现在传播的内容方面,更多的是转移到研究媒介效果方面。媒介自身的这种“按摩”作用对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社交媒体通过各种碎片化的信息来填补我们的信息渴望和认同焦虑,暂缓了我们的心理疲惫,能起到暂时性的麻醉效果,但并不能将我们从孤独的沼泽地真正解救出来。

当今世界,随着无线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网络无处不在。长期生活在舒适网络环境里的人们对网络的感觉就好似鱼儿对水般依恋,一旦抽离,就十分容易出现不知所措、烦躁难耐的“戒断”症状。长时间沉溺于网络环境,降低了现实中与人交往的沟通成本和面对面沟通所带来的压力。虚拟代替现实的交往方式的错位,更有可能导致自闭倾向的性格,对现实生活日益冷淡疏离,反而会产生另一种空虚和孤独感。我们应当反思,技术的发展是否正在对社会产生一种翻天覆地的变革,即人操纵工具的时代转变成人成为工具的一部分的时代。

媒介飞速发展给个体内心世界带来的改变与冲击值得关注。希望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交媒体时代“群体性孤独”的现象能够引起大众关注,也希望大众能从社交网络中抽离出来,真正将

文档评论(0)

卷子杂货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多年致力于一线教学工作,结合一群志同道合的同事,为大家提供更好的学习提升的,取得更好的成绩。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