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doc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2

PAGE

PAGE1

教育实习教案

18游褒禅山记

王安石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阳、穷、咎、极、非常等重点词语;

2.归纳:道、盖、文等文言词的多种含义;

(二)能力目标

1.辨析文章中词性活用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句式;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三)德育目标

学习借鉴作者“尽吾至”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2.名词、形容词的词性活用辨析;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自然段。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分为四类:记游、

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宋朝人喜欢议论,常常利用游记进行说理。像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借写山水之景,而表现了“醉能同其乐”和“太守之乐其乐”的与民同乐的观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褒禅山记》作者同样也借记游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那么,到底表述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明确:前洞,后洞。

(2)洞的特点、游览的人的情况如何?

明确:前洞:平旷,记游者甚众;后洞:窈、寒、深,记游者少。

(3)哪些地方表明游洞结束?

明确:“遂与之俱出”。

(4)“盖余所至……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写了什么?

明确: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5)作者为什么“悔”?

明确:“力尚足以入,火上足以明”,却“随之”出。

小结:

第一层(开头到“遂与之俱出”“前洞——后洞”,后洞的特点“窈”“寒”“深”,洞的深处情形是“愈深”“愈难”“愈奇”)记游洞经过;

第二层(“盖余所至”至段末)追记后洞中所见并表示遗憾心情。

4、第二段写作手法分析:

(1)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写游洞,请分析: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窈然对比;

②前洞的记游者甚众与后洞的来而记之者甚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2)作者略写前洞,详写后洞并作对比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二课时

一、讲析课文第二部分

(一)讲析第三段:

1.学生朗读文段

2.和学生一起口译,并带出字词、句式等。

(1)重点字词:

①于是:对于这件事。②得:动词用作名词,心得,收获。(活用)

③观:“古人之观于天地”,观察;“非常之观”,景象。④非常:不平凡。

⑤险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险阻僻远的地方。⑥至于:到,到了。

⑦昏惑,使动用法,使……迷乱。(使动)

3.文意理解

(1)这一段是写游山的心得,那么作者的心得是什么?哪一句是本文的主旨句?

明确: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尽吾至”是什么意思?

(2)明确:为实现自己的愿望做最大的努力。

4.具体分析:

(1)过渡句是哪一句?

明确:于是余有叹焉。“于是”承起上文,“叹”启示下文,文章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2)古人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今人(当时)游览情况是怎样的?

明确: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这里照应了前文的“前洞”和“后洞”。

(4)作者认为如何才能观赏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明确:①有志: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②有力: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③有物: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5)作者对自己这次游洞情况的感叹是什么?

明确:“此余之所得也”:

力足以至焉而不至→于人:可讥;在己:有悔;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在己:无悔;于人:孰能讥之乎?

5.问题讨论:

(1)“志、力、物”是“能至”“险远”看到“非常直观”的条件,三者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作者在这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①“志、力、物”三者是辨证的关系:首先是要有“志”,其次要有“力”,再次才是“物”。这三个条件其一不可,都不是充分条件而是必要条件。

②说明了要达到目的要有坚定的志向,并不断的努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才能完成理想追求的道理。

(二)讲析第四段

1.请学生朗读文段

注意句读:

①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请学生口译文段,带出重点字词、句式。

(1)重点字词

①以:以(之),因此。介词省略。②悲:悲叹。

③谬:弄错,使……错误,使动用法。④名:说清楚,名词用作动词

⑤传:流传的(文字)。动词用作名词

文档评论(0)

187****2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