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10)申请公布号CN101846467A
(43)申请公布日2010.09.29
(21)申请号CN201010159128.4
(22)申请日2010.04.28
(71)申请人东南大学
地址210096江苏省南京市四牌楼2号
(72)发明人陈永平张程宾施明恒姚峰
(74)专利代理机构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张惠忠
(51)Int.CI
F28D7/00
权利要求说明书说明书幅图
(54)发明名称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57)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包括壳体、换热管束、管板以及封头,管
板以及封头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换热管束
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
板,换热管束为构形树状结构;它由主连
通管道、分叉连接管道以及支连通管道构
成,主连通管道至少为2段,在相邻两段
的相向两端设置所述的分叉连接管道,在
两端的分叉连接管道上连接所述的支连通
管道。构形树状换热管束的布置方式充分
利用了壳内空间,免去了折流板这一部
件,消除了壳程空间内可能存在的流动换
热死区。以上这些因素,不仅使得整个换
热器结构设计紧凑合理,还实现了管壳程
之间流体热量交换的场协同,进而大大提
高了套管式换热器的热有效性,达到高效
换热和节能目的。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法律状态信息法律状态
权利要求说明书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包括壳体、换热管束、管板以及封头,所述的管板以及封头
设置在壳体的两端,所述的换热管束的两端固定在管板上,并穿过所述的管板,其
特征在于:所述的换热管束为构形树状结构;它由主连通管道、分叉连接管道以及
支连通管道构成,所述的主连通管道至少为2段,在相邻两段的相向两端设置所述
的分叉连接管道,在两端的分叉连接管道上连接所述的支连通管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构形树状换热管束沿
所述的壳体轴向呈平行层状排列,所述的构形树状换热管束在每一层内沿径向布置,
所述换热管束经主/支连通管道实现层与层之间连通,所述的分叉连接管道与所述
的主连接管道垂直,所述的支连通管道与所述的主连通管道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分叉连接管道至
少为两级且每级分叉至少含有2个分叉管道,所述的第一级分叉连接管道与主连通
管道连接,所述的最后一级分叉连接管道连接所述的支连通管道,所述的上下级分
叉连接管道的直径之比为N-1/Δ,所述的上下级分叉连接管道的长度之比为
Nsup-1/d/sup,其中:N为每级的分叉管道数目,N取大于等于2的整数,直
径维数Δ=3,长度维数d取大于1且小于等于2的实数。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换热装置,具体涉及的是一种为提高换热性能而设计的具有构形树
状结构特征换热管束的管壳式换热器。
背景技术
管壳式换热器具有可靠性高、适应性强、结构坚固、制造简单等优点,广泛应用于
石油化工、电力、环保等工业领域。随着工业节能减排的推进,对涉及能耗的各个
环节采用积极有效的节能措施将具有重要工程价值和意义。对管壳式换热器进行优
化设计,提高其换热效能,是节能减排的一个重要举措。
管壳式换热器通常有管箱、管板、壳体、换热管等组成。管壳式换热器一般都是在
一个圆筒壳体内设置许多平行的管子,即平行管束,冷热两种流体通过换热管(平
行管束)进行热量交换。由场协同理论可知,对于流动换热而言,平行管束布置并
不是最为优化的空间组合方式。并且,平行管束布置也不能充分利用壳体内的空间。
但现在对管壳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却大多基于此类结构而开展。如采用折流板式的
结构设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传热性能,但是在传热性能提高的同时也导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