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和治疗玉米粗缩病应及早动手.ppt

防治和治疗玉米粗缩病应及早动手.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防治和治疗玉米粗缩病应及早动手

汇报人:

2023-11-30

CATALOGUE

目录

玉米粗缩病概述

防治策略

治疗措施

预防措施

实际应用案例

研究与展望

玉米粗缩病概述

01

玉米粗缩病是一种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也称为“万年青”。

病株矮化,叶片变厚、变宽、变短,叶色浓绿,节间缩短,顶部叶片簇生,病株不能抽穗或抽穗畸形,严重时导致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症状

定义

灰飞虱传播

灰飞虱是玉米粗缩病的主要传播媒介,在灰飞虱密度高的地区,玉米粗缩病的发病率也较高。

玉米粗缩病会导致玉米植株矮化、叶片畸形、穗粒减少或不结实,从而造成产量损失。

产量损失

品质下降

传播风险

玉米粗缩病会导致玉米籽粒变小、变形、色泽暗淡,品质下降。

玉米粗缩病可以通过灰飞虱等昆虫传播,一旦发病,容易扩散到周边田块,增加防治难度。

03

02

01

防治策略

02

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降低感染风险。

选用抗病品种

避开灰飞虱高发期,降低病毒传播几率。

调整播期

合理施肥、浇水,提高玉米植株的抗病能力。

加强田间管理

清除杂草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灰飞虱的栖息场所。

黄板诱杀

利用灰飞虱的趋黄性,设置黄板诱杀成虫。

药剂拌种

使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防治灰飞虱。

喷药防治

在灰飞虱高发期,使用杀虫剂进行喷雾防治。

治疗措施

03

引入或增殖玉米粗缩病的自然天敌,如寄生蜂、捕食性昆虫等,以控制病害发生。

利用天敌

使用生物农药如农用抗生素、植物源农药等进行防治,减轻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生物农药

VS

针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玉米粗缩病病原体,选择有效的选择性杀虫剂进行防治。

杀菌剂

使用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的杀菌剂,通过叶面喷施或根部灌溉等方式,达到治疗目的。

选择性杀虫剂

03

化学与生物防治结合

根据病害发生情况,综合运用化学和生物防治措施,提高防治效果。

01

农业措施

加强田间管理,提高植株抗病力。如合理密植、科学施肥、排水降湿等。

02

物理防治

利用物理方法进行防治,如温汤浸种、射线处理等,以减轻病害发生。

预防措施

04

在选购种子时,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从根本上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

选择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

在选择品种时,要了解其抗病性,选择适合当地种植环境的抗病品种。

了解品种抗病性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合理密植,避免过度密植造成通风不良,湿度过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

合理密植

保持田间排水良好,避免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不利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做好排水

在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减少病菌越冬基数,减轻来年病害发生。

清除病残体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强玉米的抗病能力。

增施有机肥

根据玉米生长需要,合理施肥,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植株徒长,降低抗病能力。

合理施肥

在播种前,用药剂拌种,提高种子的抗病能力,预防病害的发生。

药剂拌种

实际应用案例

05

1

2

3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农民及时发现玉米粗缩病的症状,并迅速将病株隔离,防止了病害的扩散。

早期发现与隔离

农民及时采用有效的药物进行治疗,如使用抗病毒剂、生物制剂等,成功控制了病害的发展。

有效药物治疗

农民在治疗过程中,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如增施肥料、改善排水等,提高了玉米的抗病能力。

农业措施配合

农民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忽视了病害的早期迹象,导致病害迅速扩散,严重影响了玉米的产量和品质。

忽视病害迹象

农民在治疗玉米粗缩病时,使用了不合适或假冒伪劣的药物,导致病害无法得到控制,甚至加剧了病害的发展。

不当使用药物

农民在治疗过程中,没有结合农业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导致玉米植株生长环境恶劣,抗病能力下降。

缺乏农业措施配合

研究与展望

06

病原体变异

玉米粗缩病的传播途径多样,包括种子传播、土壤传播、昆虫传播等,难以完全切断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复杂

环境影响

气候变化和耕作制度的改变可能影响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和传播,增加了防治难度。

玉米粗缩病病原体容易发生变异,导致抗病品种失去抗性,给防治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利用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定向改良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状,提高抗玉米粗缩病能力。

基因编辑技术

借助物联网、遥感等技术手段,实现对玉米粗缩病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高防治效果。

智能监测与预警

深入研究玉米粗缩病的生物防治方法,如利用天敌、生物农药等,降低化学防治对环境和生态的负面影响。

生物防治技术

文档评论(0)

151****388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神笔书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