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EC《 有机液体储氢载体 》编制说明.pdf

TCEC《 有机液体储氢载体 》编制说明.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有机液体储氢载体标准

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二次能源,是未来清洁能源的发展方向。国家能源

局印发的《2020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提出,从改革创新和推动新技术产业化

发展角度推动氢能产业发展。然而,氢气储运是一大难题,已成为制约氢能产业

发展的瓶颈。氢气是体积密度最小(0.0899kg/m3)、质量能量密度极大(33

(kW·h)/kg)、体积能量密度较小(0.003(kW·h)/L)的气体,这给氢气储运带来了

巨大的技术和经济挑战。目前,常用储氢技术主要包括高压气态储氢、低温液态

储氢、金属合金储氢、非金属材料储氢。高压气态储氢气体压缩耗能高、运输成

本高、安全系数低;低温液态储氢气体液化耗能高、投资大、运输过程中存在蒸

发损失;金属合金储氢易发生金属粉碎造成管路堵塞;非金属材料储氢的储氢性

能与材料的微孔体积与孔形状密切相关,难以控制。因此,开发低能耗、低排放、

变革性的储氢技术,实现温和条件下的高效储氢过程迫在眉睫,对于实现碳中和

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有机液态储氢技术作为一种新型、高储氢密度的储氢技术,有望在未来新型

能源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传统一次能源与二次能源之间

的转化与储能中发挥重要枢纽作用,有望解决供需时间和空间不匹配的难题。有

机液态氢化物储氢的基本原理是利用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的催化加氢与其对应

氢化物的催化脱氢的可逆循环实现氢气的储存与释放,从而到达储存氢气的目的。

氢气在产氢地通过与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发生加氢反应,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转

变为其对应的氢化物;加氢反应后的液体产物便可以通过现有的管道、油罐车等

运输到耗氢地;在耗氢地,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对应氢化物通过脱氢反应释放出

纯度极高的氢气,同时,液相转化为不饱和芳香族化合物,以循环使用。有机液

态储氢的重点在于有机物储氢介质的选择,储氢介质的性能指标包括储氢性能、

常温下稳定为液态、不易挥发、脱氢环节不污染氢气、低毒或无毒、循环次数多、

成本低等。具有不饱和键的烯烃、炔烃、芳香烃或某些可进行脱氢偶联酯化反应

的物质,在理论上都存在成为液态储氢材料的潜力。

1

二、编制工作组成员单位

本标准根据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中电联标准[2020]273号文《关于印发2020

年第三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修订计划的通知》中关于标准项目的制定任

务安排,由云南电网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云南省产品质量

监督检验研究院、陕西氢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编写。

三、编制的主要原则

本标准编制的主要原则是遵守现有相关法律、条例、标准和导则等,兼顾参

考电力储能对有机液体储氢系统的技术要求。

本标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有利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有利于资源节约与优

化配置,有利于清洁能源的规模化使用。

四、与其他标准文件的关系

1、参考并引用了与氢相关的术语标准,包括GB/T24499《氢气、氢能与氢

能系统术语》。

2、参考并引用了与氢气纯度相关的标准,包括GB/T3634.2《氢气第2

部分:纯氢、高纯氢和超纯氢》。

五、主要工作过程

2020年11月26日,中电联下达2020年第三批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标准制

定计划(中电联标准[2020]273号),确定组织编写团体标准《有机液体储氢载体》

(T/CEC)。

2021年1月,标准编写工作牵头单位云南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

院积极联系行业内相关单位,组成了标准编写工作组,优化和完善了工作组的成

员构成。

2021年3月,编写组确立了标准编写的总体工作目标,开展了标准前期研

究工作。

2021年5月,编写组通过查阅收集资料并进行针对性的调研,确定标准框

2

架结构和主要章节内容。

2021年7月,牵头单位完成了协调和对比试验样品制备,向云南省产品质

量监督检验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发出了协调与方法比对试验样品。

2021年11月,各参与单位完成协调和比对试验。

2021年12月,编写组集中讨论了团体标准《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