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总复习.docxVIP

交通与社会变迁 课时训练 高三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一轮总复习.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交通与社会变迁

一、选择题

1.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江淮,地形所造成之南北阻碍被完全打通,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取得直接联系,于是文化传播,商贾贸迁,日趋便利,而运道所经由之都会,亦骤增重要而日趋繁荣,扬州其最著者也。据此可知()

A.交通设施建设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B.南方经济发展赶上并超过北方

C.水域的连通解决了黄河泛滥问题

D.交通便利弥补了地域文化差异

2.1905年京汉铁路正式通车后,武汉闹市区不再局限于长江边的租界一隅,以前被称为“草庐茅店,三五零星”的硚口至谌家矶一带,也变得“三十里几比室直连矣”。由此可见,近代中国铁路建设()

A.促进了城区面貌的变迁

B.推动了生活方式的改变

C.增强了城市的经济功能

D.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3.1949年1月,中共中央明确指出,“1949年及1950年,我们应当争取组成一支能够使用的空军”;1951年8月,重工业部提出了“3—5年由修理走向制造”的航空工业发展方案。提出该发展方案的主要原因是()

A.我国航空工业是零基础

B.我国面临着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C.培养航空人才需要时间

D.新中国初期工业农业基础薄弱

4.下表是关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史实的记述。

记述

出处

入由左,出由右

《新唐书·马周传》

中书令马周,始以布衣上书,太宗览之。所陈世事,莫不施行。旧诸街晨昏传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门入由左出由右

〔唐〕刘餗《隋唐嘉话》

据此分析,这些记述可以说明唐太宗贞观年间()

A.实施右侧通行的交通规定

B.出台我国最早的交通法规

C.推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D.遵循轻重缓急的管理原则

5.罗马帝国境内大道总长超过数十万公里,形成了发达的道路网络;印加帝国也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这些道路的修筑旨在()

A.满足军事和政治统治需要

B.完善地方的行政制度

C.消除各地文化习俗的差异

D.促进建筑技术的进步

6.东汉训诂书《释名》将道路解释为“道,蹈也;路,露也;人所践蹈而露见也”。此材料说明()

A.道路是由人践踏而成

B.道路是铺设而成的

C.道路是自然形成的

D.道路与“蹈”“露”是互通的

7.下表是根据《北京市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编制的2017年北京公共交通数据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运营线路

运营车辆

运营线路长度

全年客运总量

公共电汽车

881条

24131辆

19299千米

33.3亿人次

轨道交通

22条

5210辆

609千米

37.8亿人次

A.公共电汽车是北京市民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B.北京交通工具种类不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

C.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为人们在市内通行提供方便

D.轨道交通因价格低廉吸引了市民乘坐

8.1955年美国总统在致国会咨文中称:“我们交通运输体系的力量加在一起,就是合众国这个我们所拥有的称号中的动力要素。没有它们,我们不过是许多个别部分的联盟而已。”这表明交通运输体系()

A.利于国家统一巩固

B.带动城市格局变化

C.改善物品传递方式

D.方便信息相互交流

9.16世纪以后,马尼拉大帆船满载中国商品,从马尼拉(位于菲律宾)横渡太平洋,前往美洲。这种贸易持续了二百多年。有学者认为:马尼拉大帆船代表着一条特殊的流通路线,形成了跨越太平洋的“丝—银”对流。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

A.中国处于对外贸易的中心 B.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C.西方开始了殖民扩张 D.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中外交流

10.19世纪中叶的英国出现了这样的图景:新鲜的鱼取代了猪蹄成为劳工阶层廉价的晚餐;从伦敦到南部海滨度假地的一日游成了穷人的日常。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政治民主化推动了民生的改善 B.交通技术进步改变了民众生活

C.福利国家带动旅游产业的发展 D.工业化进程加快了农业的进步

11.“这一转变还造成了一些令人意想不到的附带作用。……高速公路的车速被限制在每小时55英里以下,这不仅节省了每天15万多桶的石油,而且还大幅度降低全国交通事故的数量。……美国设计师开始设计可以使能源再利用的建筑物。……这还是电动汽车研发的分水岭。”材料主要反映()

A.能源危机引发科技革命 B.能源危机促使社会变革

C.科技引导石油的高效利用 D.节约成为人们的时尚追求

12.20世纪初,江苏南部地区的蚕丝出口量因铁路通车逐年增加,蚕桑养殖业有了很大发展,沪宁铁路沿线地区常能见到连片桑田,尤其是无锡发展最快,成为“甲于东南的蚕茧之地”和江南丰沃的“养蚕地带之中心”。上述材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

A.自然经济瓦解有利于农业区域的发展 B.沦为西方列强商品市场的程度加深

C.铁路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化发展 D.区域经济发展呈现不平衡特征

二、非选择题

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30****712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