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和实现路径.docVIP

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和实现路径.doc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背景和实现路径

摘要: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要求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尽快达到峰值,并最终实现净零碳排放。但我国城市社会经济发展长期以来高度依赖钢铁、水泥、煤电等高耗能产业及煤炭、石油等高碳化石能源,我国碳排放总量及其占比均居高不下,并呈现出持续攀升的态势。可以看出,中国在发展的同时距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迫切需要对碳中和愿景下中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可持续发展

一、我国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挑战

双碳目标将成为中国未来发展中的重点工作,但面临种种巨大挑战。

第一,碳减排时间短、任务重。2014年我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比2005年增长5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球的27%,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7%。相对于欧美国家的自然达峰(加拿大最短为43年,英国最长为79年),我国应对气候变暖的窗口期不足十年,我国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只有发达国家一半时间左右。因此,我国减排力度和速度世所罕见,实现双碳目标任务艰巨。

第二,经济转型升级压力大。中国经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行,这些都必然带来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持续增长。2019年我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到39%,传统三高一低(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产业占比仍然较高。

第三,能源系统转型难度大。“一煤独大”严重制约减排,清洁能源发展有待全面提速。2019年煤炭占我国能源消费的57%,煤电装机高达10.4亿千瓦,占全球煤电总装机的50%,能源消耗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30%以上。

第四,技术研发能力有限。技术本身的可靠性和不确定性是制约中国贡献目标实现的另外一个重大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的整体科技水平仍比较落后,尤其是在关键的低碳能源技术和气候适应技术领域仍存在欠缺。第五,宏观管理能力尚有不足。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非常不健全,许多领域仍然处于空白状态。中国目前还缺少健全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对温室气体排放的监测监控核算能力和执法能力都还比较薄弱。

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可能路径

(一)清洁能源的替代与互联

大力发展太阳能发电和风电,积极开发水电,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全面提升我国清洁能源开发规模和速度;有序合理减少化石能源利用,发展碳循环及非能利用技术产业,促进煤油气的原材料利用,发挥化石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资源的经济社会效益;构建特高压骨干网架,促进清洁能源的规模化和高效化消纳,打造全国零碳能源优化配置平台。

(二)全面电能替代的消费体系建设

加快形成以清洁电力为基础的工业、交通、商业、居民生产生活体系,以能源利用环节的电气化促进全社会脱碳。

(三)产业转型升级和能效提升

促进传统高耗能高污染产业低碳转型,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综合能源服务完整产业链,研发低碳甚至零碳能源的高效利用技术,形成绿色集约化能源生产及消费模式,促进能源各领域提质增效。(四)零碳社会模式探索

通过零碳城市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以及低碳生活方式普及,打造集清洁能源、绿色设施、低碳农牧一体的发展模式,全面形成绿色、零碳、循环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

(五)生态治理协同

将中国能源互联平台与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发展理念深度融合,实现荒漠化土地防、治、用有机结合,以清洁能源开发促进自然增汇和负排放,推动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发展。第六,负排放技术研发。开展多样化的负排放技术研究,包括二氧化碳制化学品、二氧化碳制燃料、微藻生产、混凝土碳捕集、提高原油采收率、生物能源的碳捕捉和储存、矿物碳化、植树造林、土壤碳封存技术等。

文档评论(0)

leet12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