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讲析教案.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讲析教案.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追求讲析教案

一、追求“修齐治平”的儒家“君子人格”

(一)儒家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

孔子对作为“君子”的人格境界规定得非常高,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他说:“圣人,吾不得见之矣,得见君子,斯可矣。”

总结《论语》,做君子的基本要求:

君子的第一个标准:做一个善良的人。

孔子:“君子不忧不惧。”

“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

“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

孔子曾经直截了当地跟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

君子的第二个标准:伟大和高尚的人(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

孔子曾经说过,“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宪问》)

孔子的学生曾子曾经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泰伯》)”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孔夫子认为,走正路还是走捷径,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论语·里仁》)

君子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

小人则相反是“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关于君子和小人行事的不同,孔子还有一个表述,叫做“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孔夫子认为与君子、小人相处的感受不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

一个君子的言行,应该是怎样的呢?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孔子十分讨厌那些夸夸其谈的人,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认为,真正的君子应该“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孔子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君子”是每一个人可以从当下做的;而那个梦想,那个目标,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也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二)儒家的人格修养方法——修齐治平

在儒家伦理实现的一般模式中,儒家非常注重人格的自我修养。历史上著名的儒学思想家,都非常重视、关注人格修养问题,对此进行了较为集中的理论探讨。

孔子:

把“修己以安人”及“修己以安百姓”作为对君子人格的基本要求。

所谓“修己”,即从事内在的道德修养;

“安人”和“安百姓”则是指从事外在的道德实践。

《论语·宪问》中孔子首先提出了“修己以敬”,并以此为基础,推己及人,由修己推广到“安人”、“安百姓”,把君子视为这三者的有机统一。

“修己”的方法即“内圣”的方法:

内省---“见贤思齐焉,见贤而内自省也”;

自讼---“见其过而内自讼”;

克己---“克己复礼为仁”;

改过---“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种“修己安人”说,是儒家对理想人格模式的最早描述。

孟子:

强调以修身为本,最终完成治平之业作为对君子人格的一种规定。

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只有真正做好“修身”的功夫,才能“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但由于“圣贤道德”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于是孟子便设想了一条可进可退之路,即“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大学》则对“君子”的理想人格模式进行了具体而集中的阐述,提出了有名的“三纲领”、“八条目”,将早期儒家有关理想人格的思想进一步理论化。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这就是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它构成了儒家伦理社会本位主义实现的一般模式。

通过长期的理论探索与道德践履,儒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修养方法,其中包括反身内省、主敬、存心养性、重学与力行等方面的内容。

(1)反身内省。

儒家认为,人的道德完善必须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到,不能依赖别人。

“为仁由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省也”

(2)主敬。

主敬就是指一个人时时刻刻收敛身心,不论无事有事,都谨慎小心,不敢有丝毫的松懈放纵。

在儒家看来,这是最重要的修养工夫。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了“修己以敬”(《论语·宪问》)

二程就提出“进学在致知,涵养须用敬”“入道以敬为本”,强调主敬为道德修养的根本。

朱熹在此基础上更提出

文档评论(0)

131****34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