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特点(3)注重平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平和的文化,所谓“平”是注重平衡、均衡,所谓“和”是注重和谐。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不同的东西彼此和谐才能生世间万物,所有东西都一致的话,世界也就不再发展了。)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孔子倡导:“过犹不及”。“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这里的“均”不是平均、均匀的意思,而是“均衡”的概念。均衡就是公平、衡定,让人信服。孔子特别反对士大夫“超标”享受的僭越jiànyuè行为,“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中庸》以“致中和”为修养的最高境界。平和的精神渗透到各个方向,城市的规划,房屋的设计,室内的摆设,都讲究对称。书法和绘画讲究结构的对称与力度的平衡,作诗讲究对偶,审美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做人要兼顾文和质两方面,质朴超过文采就粗野了,文采超过质朴就浮华了,两方面配合适当,“文质彬彬”,才称得上君子。中医讲究阴阳平衡,人体的各个器官及其功能达到平衡和协调,就可祛病延年。中国人早就懂得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的道理,强调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这些都是强调把握一个恰当的度,以求得均衡,均衡才能稳定,均衡才美。古代哲学家们讲“天人合一”,就含有这种光辉思想。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是受大自然养育的。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飞禽走兽,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伙伴。人类虽然是万物之灵,但不应该破坏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不要做大自然的掠夺人,而要辅助自然界化育万物,为人类造福。不仅如此,还应当从大自然中体悟人生的真谛,在心灵上和大自然相通。今天人们仍然喜欢到森林或江河练气功,就是在追求心灵和大自然相通,以达到内心的平衡与和谐。平和的文化精神,渗透到人和人的关系中,便是注重和睦共处,以达到人际关系的平衡。例如要尊老爱幼,要尊师爱生,这些都体现了这种文化精神。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本身就是多个民族和谐相处的大家庭。“和”并不是善恶不分,是非莫辩,不是简单地混同。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论语?子路》)平和的特点还表现在对外的关系上。中华民族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墨子写《非攻》一文,斥侵略为“不义”。历代反对侵略战争的诗很多。例如李白的《战城南》:“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中华文化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却从来没有对别的文化构成威胁。将中国传统文化平和的特点弘扬开来,对当今的世界有着特殊的意义。(4)注重整体思维《易传》提出“三才之道”(《周易?系辞下》),视天地人为一整体,认为宇宙中各类事物都存在着普遍联系,彼此相互影响。人们应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性质,事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规律。部分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任何一个部分都反映整体。例如,中医就是把人的身体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虽然是局部的病症,却往往着眼于全身进行治疗。而中国的艺术创作、艺术鉴赏也是注重整体的把握。在画竹之前要有成竹在胸,就是这个道理。而所谓“气象”、“神韵”、“格调”等等,都是文艺作品给予欣赏者的总体感受。中国的文学家、艺术家一向注重“雄浑”和“自然”,因为雄浑自然都是整体的美感。随着科学的更进一步发展,边缘学科、交叉学科越来越受到重视,西方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们也越来越感到整体思维的重要。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Needham)是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权威,他十分推崇中国古代哲学所使用的“通体相关的思维”方式,:“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该归功于庄周、周敦颐和朱熹等人的,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中国”概念春秋时代我国的政治家、思想家们有一个建立“文化中国”的伟大理想。“当时他们所谓的‘中国’,既不是一个地理概念,又不是一个政治概念,也不是一个种族概念,而是一个文化的概念,即与野蛮相反的‘文明’;有所为中国而失礼义则夷狄之,夷狄而能礼义则中国之的说法。”从那以后,我们的民族观念和文化观念,一直都是密切结合着的。这种将中国等于文明的观念,不免带有某些自我中心的傲慢;而将文明等同于中国,却又要求着文化上的全方位开放。按照这种观点,中国应该是文明的;而一切文明也应该使之成为中国的,不存在任何政治的,地域的和种族的歧见。汉唐盛世,便是明证。”——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总序》从地理上讲,“中国”二字在西周时,仅指关中、河洛地区。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即公元前547年),出现“华夏”二字,后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华”,即“美丽”,“夏”即“盛大”。“华夏”又指中原诸族。在古代典籍中,“中国”二字所指:1、“京师”,如《诗经?民劳》之“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