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双眼视异常图形分析法Ⅰ---图形基本框架
基本结构:X轴Y轴X轴,代表聚散能力单位为棱镜度(Δ)Y轴,代表调节力,单位为屈光度(D)
下X轴上X轴注视远距离的集合需求和变化双眼散开外展能力双眼集合汇聚能力注视近距离40cm的集合需求和变化必要集合量当被检者PD=60mm时必要集合量双眼散开外展能力双眼集合汇聚能力X轴
X轴0刻度左侧为底向内的棱镜刻度(BI),表示 1.双眼散开的能力 2.外斜视的量值X轴0刻度右侧为底向外的棱镜刻度(BO),表示 1.双眼集合的能力 2.内斜视的量值
由远及近观察不同距离时的调节需求左Y轴0右Y轴0注视距离40cm时近调节变化NRAPRA
2.5150(15;2.5)需求线
集合需求(?)=PD(mm)x(1/D(cm))*10集合需求(?)=10xPD(mm)/d(cm)d单位为cm调节需求(D)=1/d(m)视标距眼镜平面距离,单位为m;D为视标距眼球旋转中心距离,单位为cm两眼旋转中心连线至眼镜平面的距离(2.7cm)
6.0m 0.4m 0.2m 0.1m 集合需求 调节需求 需求线函数坐标参数(瞳距60mm)集合需求(?)=10xPD(mm)/d(cm)d视标距眼镜平面距离(cm)调节需求(D)=1/dd视标距眼镜平面距离(m)00152求线=正位线
2.5150(15;2.5)需求线调节量集合量需求线的斜率=调节需求量/集合需求量AC/A=集合需求量/调节需求量需求线的斜率倒数反应正常AC/A值
2.5150(15;2.5)需求线调节量集合量需求线的斜率=调节需求量/集合需求量AC/A=集合需求量/调节需求量需求线的斜率倒数反应正常AC/A值
需求线的意义1、为正位线,是从远到近注视不同距离处,满足集合需求和调节需求的点的连线,能准确聚焦,并维持正位;2、正负相对集合的计算起点;3、根据隐斜线的斜率辅助判断AC/A值大小;4、辅助判断双眼视异常的类型。
集合需求(?)=10xPD(mm)/d(cm)调节需求(D)=1/d(m);瞳距PD视标观察距离d影响近距离“0”位的两个重要因素
PD=60mmPD=64mm测量距离集合需求调节需求集合需求调节需求6m1.001.104m1.50.251.60.25100cm5.816.2150cm11.4212.1240cm14.12.515.02.533cm16.7317.8325cm21.7423.1420cm26.4528.2515cm33.86.736.26.712.5cm39.5842.1810cm47.21050.410瞳距为60mm、64mm时不同注视距离的集合需求瞳距不同,注视距离不同,近距离“0”位不同
瞳距为70mm,注视眼前25cm物体00新的近距离“0”下X轴和左Y轴的刻度是固定不变的上X轴和右Y轴的刻度随瞳距和观察距离的不同而改变
棱镜引起聚散功能变化,导致远近距离的集合需求发生改变BI10Δ加入,集合需求减少,需求线左移动BO10Δ加入,集合需求曾加,需求线右移动
球镜引起调节功能变化,导致远近距离的调节需求发生改变负镜加入,调节需求增加,需求线上移正镜加入,调节需求减少,需求线下移
小结需求线左侧代表1.双眼散开的能力2.外斜视的量值底向内的棱镜刻度(BI)表示需求线右侧代表1.双眼集合的能力2.内斜视的量值用底向外的棱镜刻度(BO)表示上下X轴代表聚散力左右Y轴代表调节力左Y轴代表从远到近不同距离视标对调节的刺激右Y轴代表正负相对调节,0刻度以下为正球镜,代表放松的能力;0刻度以上为负球镜,代表动用调节的能力从远到近注视不同距离处,满足集合需求和调节需求的点的连线---正位线。需求线辅助判断双眼视异常的类型正负相对集合的计算起点;根据隐斜线的斜率辅助判断AC/A值大小;
思考题需求线是恒定不变的么?哪些因素可以影响的位置呢?又是怎么影响的呢?
双眼视异常图形分析法---数据的绘制
集合近点10cm远距离:眼位:内隐斜2△聚散度:BI:x/11/5 BO:16/22/12近距离(40cm)眼位:外隐斜3△;BI:12/17/8BO:9/16/5调节反应:+0.75DS负相对调节NRA+2.00:正相对调节PRA:-3.00:调节幅度7.50D;调节灵活度:10CPM
调节幅度:7.50D集合近点10cm集合幅度=60(mm)*(1/10(cm))*10=60调节幅度线集合幅度线
x远距离:内隐斜2△,近距离:外隐斜3△x斜位用X标记模糊用?标记破裂点/复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