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医园地不老松——周雪良教授.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法医园地不老松——周雪良教授

一、人物履历

1923年,周雪良出生于上海市金山区,1946年考入江苏医学院(现南京医科大学),师从现代法医学家汪继祖。

1951年毕业时,经国家卫生部统一分配,周雪良留校担任法医助教。“学医就是想给活人看病,结果怎么变成了整天看死人?”周雪良的初心是成为一名临床医生,他曾对南京医科大学报记者回忆道,“但既然定了,只有无条件服从。”

1951年至1953年,卫生部开办第一期法医高级师资班,周雪良是首批19名学员之一,这些学员随后被分配到11个医学院,成为建国后中国法医事业的奠基人。

1958年至1984年,周雪良赴新疆支援新疆医学院病理教研室建设,先后任讲师、副教授,是新疆地区法医学的创始人。1984年回到南京医科大学工作,直至1987年退休。

同年,周雪良被南京医科大学返聘,作为南医大司法鉴定所授权签字人、司法鉴定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科学高级顾问、南京市公安局法医学技术顾问,他退休不离岗,依然工作在法医学系和司法鉴定所教学、科研、检案一线。

南京医科大学公众号曾介绍,直到96岁高龄时,每天早上,周雪良还是会坐9路公交车来到学校,中午在学校食堂就餐,一张躺椅,就是他午睡的地方,下午再坐公交车原路回家。

60余年来,周雪良检验过上千具尸体,参与多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他曾调侃自己的职业生涯:认识的死人比活人还多。

2003年,湖南教师黄静死亡案,最初法院将黄静的死因判定为心脏疾病导致急性心肺功能衰竭而死,属于正常死亡,男方不负任何责任。而黄静家人则认为黄静之死是男友暴力强奸未遂导致的。周雪良却提出异议:“我们发现死者在膝盖后部的腘窝等不易被触碰的地方都有出血。经过多方勘察,最终判定结果为:男方承担50%的民事责任。”

二、南医学习工作经历

1982年,南京医学院首届法医进修班开课。因母校人才匮乏,周雪良开始往返于新疆和南京授课。想要调回南京不容易,周雪良连写17封申请书,最终在1984年回到南京教书任职,先后承担过7届法医进修班的教学任务,如今不少学员已成为江苏省法医的中坚力量。

当时南京医科大学法医学系暨司法鉴定所党支部书记、副教授冀强还保留着周雪良亲手绘制的一张张小卡片——为了上法医培训课,周雪良一笔一划绘制了人体结构图谱。这是真正的幻灯片,把标注好的透明胶片放到幻灯机上,“咔嚓”一声就能投到黑板,“就像放电影一样。”

1987年,64岁的周雪良退休后又被母校返聘,此后多年一直是南京医科大学司法鉴定所授权签字人、司法鉴定人,并被聘为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科学高级顾问、南京市公安局法医学技术顾问,为南京市公安局法医中心建立法医病理室、培养人才。

他直到80多岁的时候还在出现场,95岁那年终于听从劝告,不再去学校工作。第二年,《法医秦明》作者秦明为了解中国现代法医奠基人林几,提出拜访周雪良,他爽快答应。在谈到曾经的老师时,96岁的周雪良要时常停下思考再缓慢应答,词汇也只剩下不断重复的“他人很好”,但谈到法医学,他又兴致勃勃地嘱咐:“法医专业任重道远,后辈要继续努力。”

2012年,当《新华日报》记者来到周雪良的办公室时,89岁的他仍在研究着《急诊内科学》,他对记者表示,手上的案件是一位60多岁男子,在34度高温下从事体力劳动时死亡,死者所在单位和家属争执不下,而自己正在查阅中暑的症状以及致死过程。

在教学科研方面,周雪良还先后担任法医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法医学会会员并任临床法医学学术委员,参与编写《实用法医学》、《医学百科全书——法医学分册》等著作。同时,他还与其他专家一起承办了七届全国法医进修班,为江苏省及一些省、区培养了一大批法医。

三、遗体捐献——成为无语良师

2021年7月15日上午,南京医科大学善志楼厚德厅,98岁的周雪良将自己永远地留在了南京医科大学,捐献遗体成为了一名无语良师,完成了生前的心愿。

对于法医来说,遗体捐献,或许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正因专业出身,所以心态坦荡而澄澈。“医学院没什么特别的,该解剖解剖,该怎么做怎么做。”周老师平静地谈起这个话题,一语蓄千言。“我学的是这个专业,最后也要奉献给这个专业,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学习。”

周雪良教授以前看到关于遗体捐献的名单时,特地找了医学院校捐献者的名字,然而结果却令他很遗憾。“遗体捐献,在医学院校没有普及,捐献遗体的人数甚至为零,当时我就觉得,我要做那个第一个,我要把遗体捐献给这个学校。”虽然表面十分平静,但语气中却是自豪和坦荡。

1998年,周雪良教授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是南京市的第一批志友成员,愿意在身后将自己的遗体捐献给医学院校。仿佛,奉献是他向外界索要的唯一权利。

四、人物评价

周雪良教授是年轻一辈的楷模。每次给本科生、进修生上课时都会重新备课、试讲,从不上“无准备之课”,他会一笔一划绘制了人体结构图谱,也会结合

文档评论(0)

188****608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