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pdfVIP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环境的变迁.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珠江三角洲的围海造田与生态

环境的变迁

明清时期是历史上的大一统时期,两代

政权都注重发展农业,大量开辟耕地,广东

地区利用濒临海洋的自然环境,开展了围海

造田的高潮,工筑沙田成为珠江三角洲造田

的主要形式。沙田,是指沿海濒江淤泥积成

的田地,并不是指含沙质多的土地。宋代以

前,珠江三角洲的发展较为缓慢,沙田的形

成主要靠自然的因素,即由三江挟带泥沙淤

积而成。明清时期开发进一步加快,各河道

不断淤浅,新生沙坦不断浮露,人们将浮露

的沙滩加以围筑,以防止被水冲走。明代人

们通过抛石、种草实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

田的淤涨。清代,人们逐渐把目光转移到未

成之沙上,开始了与海争田,堤围的修筑迅

猛发展,沙田的开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的全

盛时期。在明代二百七十六年中,河岸堤围

总长达二十二万零三百九十九丈,约共一百

八十一条,耕地面积达万顷以上,使珠江三

角洲的范围比前扩大了接近一倍。而清代从

乾隆十八年至嘉庆二十三年(1753—1818

年),共开垦了五千三百余顷,咸丰、同治

年间,又新开垦了八千顷。①沙田的扩大,

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农业的发展,也带动

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

人民出版社,1993年1月第1版,第25页。

首先,沙田的开发解决了当时的人口压力。

清代乾隆朝是我国历史上人口出生的一个

高峰时期,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广东的粮食日

益紧缺,加上北方大量的人口不断南迁,加

重了广东的粮食负担。为了解决粮食问题,

必然要求耕地的扩大。於是劳动人民在珠江

河道的两岸和海岸的海滩上,修建堤围,将

沙滩围筑起来,进行垦殖。他们还不断地向

江海要田,使耕地面积逐渐增加,为农业的

生产发展寻求了新的出路。其次,沙田的开

发,尤其是堤围的修筑,在一定程度上达到

了防洪保收的目的,大片的农田免受洪水的

冲击,确保了粮食的收成。如屈大均《广东

新语》记:「凡粤之田,近海者虞潦,则有

基围,近山者虞旱,则有水车。故凶荒之患

常少,其大禾田,岁一收。早禾田,岁种旱

粘早糯则二收。」①再次,沙田的开发,促

进了珠江三角洲农业的商品化,带动了珠江

三角州经济的迅速发展。广大的劳动人民在

修建堤围的同时,推行基塘种养技术,在低

洼的地方挖塘,环水筑基。他们在塘内养鱼,

合理利用了塘内的水源,又在堤围上种植桑

树、果树、甘蔗等经济作物,形成了「桑基

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从而改

变了单一的种植水稻的农业形态,发展了商

品性的经济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富庶的

鱼米之乡,跃上了全国农业生产的先进行列。

然而人们在与海争田的同时,却很少注意到

这一过程对环境所造成的影响。由於明清沙

田开发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背

景之下,对环境产生了许多不利的影响。不

少学者对沙田的问题已有所研究,但他们所

注重的是围海造田的有利方面,很少注意到

它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下文将着重讨论其

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清]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

语·谷》。

一、阻碍江流宣泄,造成严重水患

为了迅速得到耕地,人们想方设法对沙田进

行垦殖。首先,他们将石块抛於海中,利用

石块拦阻上游的泥沙,加速滩地的淤高。这

种抛石筑坝聚沙的做法,通常需要花费很大

的财力,因而多是富贵豪家的所为,大都是

图一时之利,没有经过详细的勘察。将石坝

筑在江河出海口之旁,侵占了深水道,从而

阻碍了水流的流速,使泥沙淤积日多,而水

道就愈来愈窄。当大雨来时,由於不能及时

宣泄,於是酿成水患。「历岁既久,土结堤

坚,潮不能冲沙,复壅积堤外之沙,则潜滋

暗长,海边之地,复日积岁淤,沙滩愈垦而

愈宽,水道则愈侵而愈狭,每遇西北两江水

潦陡发,百川骤涨,即至淹没田庐,伤害民

命,水之患其所由者渐矣。」①泥沙淤成之

後,接着就将其圈围「预图日後报垦」②,

堤围的建立,也是一种无计划的只顾眼前利

益的行为,「其围筑之法有数村合筑者,有

各自为筑者,有增旧筑而高厚之者,有附他

围基而成者,有专护田陇者,有但卫村舍者,

有村社田陇并防者……情事不一」③。这种

盲目围垦在地方志中多有记载,於是随意围

垦酿成严重的水患。如《东莞县志》载,道

光十九年五月十六日,番禺案犯郭进祥等在

南沙乡之南兴工圈筑堤坝,约长三、四千丈,

据为已有,由於其「干碍河流」

文档评论(0)

185****47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