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之基础——人性.pdf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龙源期刊网

刑法学之基础——人性

作者:郭启伟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25期

摘要刑法学是研究犯罪与刑罚的法律学科,众所周知,它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都有哪些犯

罪以及犯罪以后应当受到什么样的刑罚;换句话说,刑法是众多法律部门中最严厉的、能够对行

为人造成最大伤害的法律。它的制定和实施必须要慎重和宽缓,而任何一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都是有自己的指导思想,本文所论述的“人性”就是刑法制定和实施的基本指导思想,因为只有从

“人性”的角度出发制定和实施刑法才会真正实现刑法的目的、体现刑法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中

外的人性观点,并阐述了我国刑法关于期待可能性理论的立法缺失。

关键词人性期待可能性刑法目的

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0)09-021-02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性这个话题不仅仅是刑法学所研究的,估计哲学和心理学关于人性会

研究的更多一点,可能它们的研究角度会有所不同。在这里,我们不做非常具体的区分,因为一切

社会性的科学几乎都以人类的本性为基本出发点来做研究的,我们刑法学也不例外。对于一门

以规制人的行为为内容的学科,进行本质性的思考,就必须涉及到人性这个问题。

一、中外关于人性的思考

西方关于1.人性的思考

自古希腊时代,西方就有了人是理性的观点。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将人性分为三个部

分:理性、志气和欲望。其中以理性为最高,因为如果意志获得理性的支配,意志便表现为勇敢;欲

望获得意志的支配,欲望便表现为克制。①柏拉图的理性观是由苏格拉底的知识一元论发展而

来的,但是他关于理性的观点并不是终点,经由后来亚里士多德和众多西方学者一直延续至近代

乃至现代。随着十七、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欧洲进入了理性时代,即以理性领导和号召民

众来扫除愚昧与无知,并对当时的社会制度及其一切意识形态进行理性的反思。②一直到现在,

绝大多数学者还是以理性为人的本性,即人性的基础。理性在我们刑法学历史上对刑事古典学

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刑事古典学派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即“意志自由论”。该理论强调人是

理性的,人都知道犯罪是一种恶,而有自由意思的人能够明辨是非,利用自己的理性去决定是否犯

罪。如果行为人背离自己的理性而贸然实行犯罪,那么他就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由此延伸

出刑事古典学派另外一个理论“道义责任论”。

俗话说“两物相生,两级相克”,和人是理性的几乎同时产生的就是人是经验的、非理性的。

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中,他认为人的灵魂具有理性和非理性两个部分,人的内

龙源期刊网

在本性有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人是非理性的经由伊壁鸠鲁到中世纪的宗教信仰主义,其一直

是和理性处于一种争论不休、此消彼长的胶着状态。它强调人不具有自由意志,人的意志和行

为都是要受到周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的效果是决定性的而不是辅助性的。这样的理论

直接影响我们刑法学历史上的刑事近代学派。近代学派的犯罪原因论主张犯罪的原因有社会原

因和个人原因,并且强调社会原因是犯罪的本质原因;意志必至论主张行为人由于先天的身体结

构或者我们的生存环境要素的左右,我们决没有成为意志自由之人。③还有由此而延伸的社会

责任论等理论都是从人性的本质是经验的为出发点的。

时至今日,虽然已经没有昔日人是理性还是经验之分的激烈争论,更多的是二者的融合,即人

是理性和经验的统一,但是西方历史上关于人性这一话题确实有过很大分歧。

我国关2.于人性的思考

关于人性,我国不同于西方,我们说人性是有善恶之分的。同为儒家大师,孟子和荀子的观点

截然相反:孟子就人的同情心而论,结论是人性善;而荀子从人的欲望出发,认为人性恶。两者都有

道理,到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人性善恶?如果站在人的本性都是为自己着想的角度看,人性是没有

善恶之分的;如果从人的欲求和思想来看,人性有善恶之分,而且人一般都有其善的一面和恶的一

面,不可能善恶只具其一。当人自身的能力小于欲求但又不惜代价的追求欲望的时候,人表现为

恶的一面;当能力高于欲求而且愿意帮助别人的时候,人就表现出善的一面。

我国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似乎没有西方那么激烈和持久,相同的是现在都认同善恶本是统

一的,不可能在人性中单独存在,只是在具体情况下谁占的比例更大一点罢了。

二、人性之我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50****583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