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地域文化与民间生态
摘要:当前传统戏剧类的非遗保护应标举活态思维。中国传统戏剧有着自己
独特的审美生长机制,同时也面临着受众市场变迁的挑战。传统戏剧在积极应对
市场化报偿机制介入的同时,更要明确其在地域文化和民间生态中的生存现实,
从而才能在民族文化认同与现代市场消费机制的互动中寻求良性发展,复归活态
的非遗保护生态园。
关键词:活态思维;地域文化;民间生态;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
2006年,国务院正式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首批非
遗名录为9大类518项,其中传统戏剧类就占了92项。2008年第二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中,传统戏剧类占了46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遗产扩展项目名录147项,传统戏剧占33项。可见,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工
作不仅是重中之重,更是艺术形态特殊的非遗重点保护对象。
然而,在包括传统戏剧类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热潮中,蔽于商业与
经济效益的喧嚣与短见,活态保护的独特性和本质要求并未能引起高度重视。在
我看来,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工作中的“活态”,不仅仅标明这项工作和对象的重
要性、特殊性,更重要的是突出其“活态思维”上的异质性。倘若不从系统上理解
传统戏剧类非遗在思维本质上的“活态”,就无法区分传统博物馆式的研究式、展
览式、项目式的静态保护与近来才展开的非遗保护的区别,更无法深刻理解在非
遗中尤为特殊的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任务的艰巨和紧迫。因此,我认为,从地域
文化、民间生态等关键元素的阐析入手,对推进和深入理解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
工作的活态思维特征必将有所裨益。
一
中国传统戏剧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生长机制。正如谢柏梁所说:“与西方戏
剧的单极发展和城市自我繁殖的生态情况不同,中国戏剧的发展路线始终是发源
于农村,发展于都市,再影响和辐射到农村去。这样的戏剧发展有本有源,有中
心还有腹地,因此分外富于民族传统和群众基础,从而成为近千年来中国人民活
的历史教科书和生活指南媒介。”①所以,中国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
要明确自己在地域文化生态中的现实生存样态,进一步与现代市场消费机制形成
互动而寻求发展。河南豫剧当下相对的红火蓬勃,因素很多。近有“梨园春”等文
化节目的品牌效应刺激,远有中原大地源远流长的、被认为是“豫剧之根”的河洛
文化积淀的影响。远近力量的结合基础,却在于根本上有着普通河南民众在日常
生活中对豫剧的热爱。他们对豫剧的自觉传唱、摩习风气体现出对豫剧由衷热爱,
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必需的生活习惯,这一切才是豫剧今天“畅”盛不衰的根本原因
和推动力。又如进入首批非遗名录的西秦戏,也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戏剧类非遗
与地域文化密切结合、水乳交融的例子。西秦戏是西北的西秦腔在明末清初传入
广东海陆丰地区后,结合当地民间艺术而形成的地方剧种。作为外来剧种的西秦
戏至今仍然能够顽强地根植于异质文化的海陆丰地区,其原因主要是与当地的民
俗文化有关。一年四季祭祀、拜神等众多民俗活动中必演戏的传统,为西秦戏提
供了生存的土壤。当地三月初三玄天大帝生日、七月中元鬼节、农历七月三十的
佛祖生日以及名目繁多的神诞庆祝,都需要演戏。而当地大大小小的各路神仙,
多达上百个。这显然与当地的民间信仰直接相关。这种信仰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
内驱力,对信众的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在海陆丰地区,每个神诞日都
成为当地民众狂欢的节日。在重大的神诞日子里,不仅村里的男女老少要参与,
就是在外学习工作的年轻人也要回家庆贺。村民请神出游,自觉组织大型的巡游
队伍,有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有时候还要请当地公安交警配合维持秩序。
除了神诞请戏外,还有祠堂请戏、还愿请戏、节庆请戏、寿诞请戏,甚至白事请
戏、招赌请戏等等。由此可见,如此之多的演戏习俗,各色名目的地方剧种名目,
如果背后没有形态各异的地域文化作为其现实生存土壤的支撑,毫无疑问,这些
而今看来是珍稀剧种的传统戏剧类非遗恐怕早已经不复存在。
二
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演艺团体勇于革新,寻求发展是关键。
但如何革新?怎样发展?长期以来,许多人也往往把传统戏剧衰败的原因单一归
结为当代娱乐方式多样化的冲击。事实上,出现以上这些困境,根本原因都存于
对传统戏剧类非遗认识上的一个盲点,忽视了传统戏剧类非遗保护问题中的根本
因素,即传统戏剧类非遗在现实中得以一直存活的民间生态。传统戏剧类非遗,
大部分都是民间大众在传统节日的精神娱乐品。也就是说,传统戏剧类非遗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食堂用餐协议书范本(2025版).docx VIP
- 中建八局《质量标准化系列做法(主体结构工程)》2022年.pptx VIP
- TD_T 1021-2009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图规范.pdf VIP
- 粤人版英语五年级下册Review1 Reading and writing 课件.pptx VIP
- 离散数学崔艳荣习题答案.docx VIP
- 人教版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会与他人交往 (2).pptx VIP
- 《水力发电》课件.pptx VIP
- 企业工会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docx VIP
- GB50974-2014 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pdf VIP
- 新风系统入门培训资料.ppt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