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pdfVIP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孟子〉三章》详解精练.pdf

  1.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

《〈孟子〉三章》详解精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

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

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

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

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

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

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

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

1.读准字音

米粟(sù)亲戚畔之(pàn)域(yù)民

2.重点词语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

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

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

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三、整体感知

1.朗读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四、深层探究

1.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围绕此论点,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

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

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

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助”“天下顺之”;

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

论。

课文论证方式如下: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则“天

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

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

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

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4.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

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5.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

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

文档评论(0)

158****663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