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文化对依法治国的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法文化对依法治国的启示

作者:张晋藩

来源:《法治与社会》2018年第9期

张晋藩

中国是法治文明发达很早的国家之一,而且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法治历史,因而,法

文化的积淀非常深厚,历代研究法治的思想家、政治家不胜枚举,他们或进行法理学上的探

讨,或提出治国理政的法治主张,或总结实施法治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称得上是云蒸霞蔚、

俊采星驰,由他们共同缔造的中国古代独具特色的法文化,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是建设当

代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智库”。

先秦时期的法治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基于生产关系的变化和激烈的政治冲突,推动了社会思潮的新发展,出

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在这个新思潮中,法家是显学,他们不仅是言者,也是行者,先后

在各国执政。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管仲为齐国相,提出了“以法治国”的主张,他说:

“威不两错,政不二门,以法治国,则举措而已。”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法治的信心。他凭

借“以法治国”的治国方略,使齐国大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管仲不仅强调“以法治国”,同时也注意建设道德体系,使法治与道德教化相结合。

他以“礼义廉耻”为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体系,并且上升到关系国家存亡的地位,他说: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从管仲起,到韩非综合法家思想提出“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历时已数百年。

在这期间,法家的思想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成为先秦最具代表性的法理学。

除以法治国外,法家还提出了诸多法治理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内容不但在当时,

即使在当今社会,也有着积极意义。

譬如,慎到说:“法之功,莫大使私不行;君之功,莫大使民不争。今立法而行私,

是私与法争,其乱甚于无法……。故有道之国,法立则私议不行。”法家在形式上要求君主

和各级官吏守法,“不得以私害法”。

法家主张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韩非说:“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

夫。”“不避亲贵,法行所爱。”只有“赏信罚必,一断于法”,法律才能取信于民。

韩非总结春秋以来各国的兴衰之由,提出:“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

奉法者弱则国弱。”他还说:“明法者强,谩法者弱。”至于毁法者亡,在中国历史上

是屡见不鲜的教训。例如,秦孝公时,任用商鞅变法,贯彻法治原则,取得了富国强兵的效

果,使秦国大治,统一天下。然而,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为天下莫予独也,肆行专制,

以意违法,刑戮妄加,至二世尤甚,终致不旋踵而亡。如果说秦之兴,兴于明法治;那么

秦之亡,则亡于毁法治。

总括先秦时期法家以法治国的理念和法治思想的内容是何等的丰富、犀利,充满了思辨

性,其影响深远,历代都以法为治国之具。作为古代的法治思想,虽有其价值,但也具有

历史局限性。譬如,法家主张,重刑轻罪,便违背了罚当其罪、罪刑相等的法治原则,特

别是法被视为帝王手中的治国之具。如遇明主或能发挥法的作用,如遇昏君,则难免毁法而亡。

立法原则反映了古代的法治智慧

中国古代从皋陶造律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经过历代思想家、

法学家的总结,形成了符合中国古代实际并且充满法律智慧的一些立法原则。

其一,立法要符合国情,体现国情的需要

中国古代是一个地大物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这样的国情背景,

充分体现在立法原则上。譬如,历代既重视朝廷的中央立法,也允许地方因地制宜进行必要

的立法,发挥中央与地方两个立法的积极性。限于文献记载,清以前的地方政权立法已多不

可考,只有清朝保留下来了以省为单位的地方立法——省例。有清一代,省例之类的地方

立法并未遍及全国,只有江苏、广东、福建、湖南、河南、直隶、四川、山东、山西、

安徽、浙江、江西等省制定了省例或其他形式的地方法规。凡涉及一省行政、民事、刑事、

经济、文教、司法、风俗者,为综合性省例,如:《江苏省例》《福建省例》《治浙成

规》《直隶通饬章程》《广东省例》等。此外,也有针对特定事项的专门性省例。省例仅

限通行于一省,其制定须详明朝廷两院,或咨准部覆,方许颁行。省例均不得与中央立法抵

触,否则无效。

除此之外,中国从秦朝起便形成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汉唐时

文档评论(0)

147****640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博士毕业生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