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语文初升高暑假衔接课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学生版).pdfVIP

新高一语文初升高暑假衔接课第09讲 文言实词、虚词推断(学生版).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09讲文言文基础知识

实词、虚词推断

1.熟练掌握初高中教材文言文高频考试实词含义,学习推断文言实词的含

义。

2.养成背诵课内文言文的习惯,熟读记诵,积累文言知识。

文言实词

1.以形断义

汉字是表意文字,我们可以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

如“涉”字,意为步行过河,左边是“氵”,表明“涉”字意义与水有关;右边

是“步”,“步”字上下部分各代表一只脚。据此,我们就可推断出“七岁而能

涉”(苏轼《日喻》)、“楚人有涉江者”(《吕氏春秋·刻舟求剑》)中的“涉”

字的意思了。

2.由音推义

文言词语中通假字与本字有着一定的语音关系,即字音相同或声韵的部分相

同。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用本字义来推断所通之字的意思。如:

①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鸿门宴》()

②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屈原列传》)

其中的“倍”和“反”,分别与“背”“返”的读音相同,它们是通假关系,

由本字“背”“返”可推断“倍”“反”分别为“背叛”“返回”的意思。

3.根据结构度义

词语的语法功能各有不同,因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语法结构来推断词义。

如:

①楚怀王贪而信张仪。(《屈原列传》)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其中“信张仪”为动宾结构,“信”当为动词,是“相信”的意思;“信臣

精卒”为并列的偏正结构,“信”当为形容词,是“诚实可靠的”的意思。

4.根据语境度义

判定多义的词语在具体句子中的特定含义,就要根据该词语上下文的意思来

考虑。如“伐”字,有“攻打”“打败”“砍伐”“夸耀”“功业”等义项,要

确定“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屈原列传》)中的“伐”为何意,既要分析这句

话,又要把它放到原文中去看,由此可知这是上官大夫在楚王面前说屈原居功自

傲,“伐”应是“夸耀”的意思。

5.对称句式互解

文言句式大都比较整齐,讲求对仗,常常采用互文的修辞手法,而前后句相

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来推断词义。如:

①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阿房宫赋》()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伶官传序》)

“族”可根据其对应的同义词“灭”推断为“族灭”的意思,“逸豫”可根

据其对应的反义词“忧劳”推断为“安逸享乐”的意思。

衔接点二古诗文阅读非常完美|

6.双音词互解

文言中的某些单音词在演进的过程中加上一个同义语素就变成了现代汉语

的双音合成词,这为我们推断文言词义提供了依据。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题目中的“报”和“书”,在现代汉语中构成了“回报”“书信”的同义语素合

成词,根据其互解关系,可推断“报”就是“回”的意思,“书”就是“信”的

意思。

7.联系成语

成语大都与古汉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我们可以借助熟悉的成语的意

义来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如:

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

②势拔五岳掩赤城。《梦游天姥吟留别》()

这两句中的“速”和“拔”,可以根据成语“不速之客”和“出类拔萃”的

“速”和“拔”推断,分别为“招致”和“超出”的意思。

8.联系课文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大多已出现过。因此,我们要善于

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实词词义

20128B

问题。如年大纲全国卷第题项“奋力大呼,得贼乃已”中的“已”,

题中解释为“停止”,可联系课文《愚公移山》“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

告之于帝”的“已”来准确解读并判定其意义。

考点二文言虚词

1.语境推断法

虚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

利用文意解题。如: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裁判员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汇集:高考、中考及小学各类真题、试题、教案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30013120000050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2年12月07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