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古代新闻传播体制的历史教训
作者:杨师群
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主要是围绕“官报”的产生与运作的一些话题,
官文书和官报占据着绝对主导的地位,新闻检查的严格控制使社会信息闭塞,思
维活动僵滞,所谓的“民报”也只能是“官报”的翻版,民间非法小报实在微不
足道。古代新闻传播的狭隘传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近代社会的愚昧落后,也给
中国新闻事业的现代化进程背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如何从其阴影中走出来,踏上
新闻现代化的康庄大道,应是当前新闻学界的主要课题。
一、官文书官报的绝对主导地位
最早的官文书大概可以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据殷墟甲骨文的有关考证,有
所谓“刻骨传告”。《甲骨文合集》第20576号片记载:“庚申卜贞,雀无祸,南
土骨告事?”即庚申日占卜询问:雀(部族或首领名)没有祸,南方骨告何事?
这“骨告”或许就是把事情刻写在甲骨上进行消息传递,如果这一估计不错,说
明商代已出现了原始简明的文字通讯,而它便是中国古代最初始的官方通讯文
书。商周青铜铭文,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令或与贵族有关的重要事项,以传后代。
至春秋时期,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一般史书定性为公布成文法,或
许它也可算一种官方文书的信息传播。
史官的源头是巫、卜,到周代史官记事制度已渐趋完备,所谓“左史记言,
右史记事”。春秋战国出现竹简、木牍和缣帛作为文字载体,毛笔也已作为书写
工具。《春秋》这本鲁国编年大事记,其文字简明扼要,且含褒贬之意,近似今
天的新闻标题或导语。虽然史官作品的传播面是相当狭窄的,其记事的目的主要
在于为统治者树碑立传和国家的档案记录,然而其毕竟为后代保存了相当的历史
资料,也是一种官方文书的信息记载与流传。
岩崖刻字,周代已开始,官府主要用于颂德和纪功,以垂之久远。最典型的
例子,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到各地巡游并多次刻石记功。历代统治者都喜欢
搞这样的宣传活动,这类歌功颂德的文字,也可说是一种新闻公报性质的官方文
书。周代也产生了官方用文告发布消息的相关制度,到秦汉时已很普遍。此后历
朝历代,官府广泛使用告示、露布、榜文、檄文等形式,将有关需要传播的信息
布告天下。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认为,西汉已有“邸报”,因为各个郡国在京城都设
有“通奏报”的“邸”(地方在京办事处),而“邸”的职能是上呈章奏,下报上
情,中转信息,即谓之“邸报”。20世纪初,英国探险家史坦因在新疆地区沙漠
中发掘出一批西汉年代的官文书,内有简书的“边报”。有学者对居延汉简和敦
煌汉简进行研究,发现其中抄录了不少皇帝制书和大臣奏记,总之有许多国内外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有帮助欢迎下载支持.
的信息,认为应具官报性质。当然汉代是否已经建立了发布官报的正常体制,还
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唐代初期有官报的记载。一般认为,古代官报发行的
地方体制雏形于唐代中期,即“进奏院状报”的出现。9世纪初,各地节度使发
展到四十几个,藩镇割据后,皆置邸于京师,简称留邸、进奏院。其长官称进奏
官,或邸使、邸吏,对派遣他们的藩镇负责而不受朝廷管辖,职掌呈递章奏、接
转朝廷文书及相关事宜。进奏官可了解许多朝廷政务,并可向地方传送京城的消
息。地方为及时了解朝廷政事动态,从而产生了由进奏院编抄的“进奏院状报”。
它不定期地由进奏院向地方藩镇传发,其信息大多为国家政事活动,主要是筛选
朝廷的消息文告进行抄发,也有部分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的。
宋初,沿唐代旧制,各路州郡在都城东京自置进奏院,最多时达二百余个。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朝廷将散处于都城各坊巷的进奏院进行整顿,改为中
央直属,设立都进奏院,对其业务活动实行统一管理,总天下之官报发行,隶门
下省管辖,任命监官,掌管朝廷有关号令、赏罚、书诏、章表等政事播告四方之
职,即由朝廷把已经审阅核准的政府公报通过各进奏院转抄后向全国各级官府传
播,称进奏院“状报”或称“邸报”、“朝报”等。由是,宋代建立起一套完整的
中央和地方统一管理下的官报传播制度。
明清沿袭这一中央政府统一管理和发行官报的新闻传播体制,简称“邸抄”、
“阁抄”、“钞报”、“科抄”、“朝报”、“京报”等。明朝由通政司、六科编辑和发
布,提塘报房抄传发送全国各地,下达至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