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张福锁等:植物营养学科发展报告研究
导读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转运和利用营养物
质规律,探讨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交换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科
学,是支撑农业高产、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及可持续发展
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近二十年来,中国植物营养学研究秉
承“学科交叉、瞄准前沿、强化基础、应用优先、立地顶天”
的发展理念,在植物营养生物学、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
养分资源管理、养分再利用与污染控制、以及可持续农业研
究等诸多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植物营养学科未来将积极应
对中国粮食安全、农产品品质安全、资源与生态环境安全的
重大挑战,为“乡村振兴、绿色发展”的国家重大需求做出
重要贡献。
文/袁力行,申建波,崔振岭,张福锁(中国农业大学资源环
境与粮食安全中心)
来源:农学学报(2018年第1期)
引言植物营养学是研究植物吸收、转运和利用营养物质规
律,探讨植物与外界环境之间交换营养物质与能量的科学。
它以植物-土壤-环境系统为主要对象,重点关注营养物质在
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和生物有效性;植物活化、吸收、转运
与利用养分、以及养分在植物体内的生理功能、在生态系统
和食物系统中的循环利用;并通过对科学施肥或遗传改良等
技术途径,满足粮食安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
求。本文在简述植物营养学科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介绍
中国植物营养学科近二十年来的重大研究进展,并对学科未
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1植物营养学科发展历程
作为农业学科的重要组成之一,植物营养学科已有上百年的
历史。早在1840年德国科学家Liebig最先提出了“植物矿
质营养学说”,成为了学科的奠基者。他同时还提出了“养
分归还学说”和“最小养分定律”等重要学说,不仅奠定了
植物营养学的基本理论,而且在实践中指导合理施肥并引导
了化肥工业的出现。之后,德国科学家Sachs和Knop创立
了营养液培养方法,有力证明了矿质营养学说正确性,还促
进了无土栽培产业的发展。在20世纪后期,植物营养学科
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以美国科学家Epstein为代表的科学
家开创了植物营养生物学研究领域。他利用放射性示踪技术
测定矿质离子流量,提出了离子吸收的酶动力假说。他还发
现了矿质养分吸收、运输的基因型差异,提出了植物营养性
状遗传改良的研究思想。同一时期,以德国学者Marschner为
代表的科学家系统开展了植物根际营养的研究。他阐明了根
际过程对植物养分吸收利用以及适应土壤环境胁迫中的重
要作用,提出了植物适应养分胁迫机理等突破性的根际营养
新理论。由此,植物营养学已经从零散的经验与现象描述发
展到对机理的系统揭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经过长期积累与不断充实,并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不断交叉
与融合,植物营养学科已经发展成为一门既高度分化又高度
综合的学科体系,成为20世纪以来农学和资源、环境、生
态等的支撑性基础学科。当前学科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植
物养分吸收利用的生理与分子机制、植物营养遗传与改良、
植物-土壤-微生物互作的根际过程与调控、肥料创制与施肥
技术、养分循环与养分资源管理、养分再利用与污染控制等。
学科研究广泛吸纳现代生物学、化学和信息科学的理论、方
法和技术,在分子、个体、田块、区域和全球多尺度上开展
创新研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取得重大突破,显示出强
大的生命力。
2中国植物营养学科发展现状与重要进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持续增长,农产品刚性需求
不断增大,但农业自然资源供给却越来越紧缺。中国已是世
界上最大的化肥消费国,其消费量约占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过量或不合理施肥导致中国当前肥料利用率显著低于世界
发达国家,不仅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同时正在逐步恶化中
国的生态环境。比如过量施用化学氮肥导致中国耕地土壤pH
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下降了0.5~0.8个单位;中国陆地生态系
统氮素沉降也显著升高,增幅约每公顷8kg纯氮;中国每吨
氮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13.5t,显著高于西欧等发达国家
水平(9.7t)。因此,中国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对植物营
养学科提出了巨大挑战,也同时带来了重大发展机遇。近二
十年来,中国植物营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