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猫和鱼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绘本猫和鱼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绘本猫和鱼读后感

《猫和鱼》,喜爱的绘本,我和丫头一样兴奋。瞅上一眼,竟然是黑白的,丫头说:“这

作者对自己是有多自信啊,竟然只用黑白两色创作绘本!”是啊,就如名人明星总爱素颜,

要么是天生丽质,要么气质非凡,抑或是惠质兰心……一定有她出众之处吧!

当即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起来。打开封面,引入眼帘的是一只站在桥上的猫与一条跃出

水面的鱼,相背而“立”,唯恐读者不知道他俩“食与被食”的天敌关系。可当你看到正文的第

一页时,立马明白自己错了,这常人眼里的“天敌”,在他们转身相对的瞬间,就“一见钟情”

地喜欢上了对方。于是,他们开始了“约会”(丫头语)。猫带鱼参观他的住处,展示他爬山

的绝活给鱼看,一起玩迷宫……但是,离开了水,鱼很孤独。于是,猫随鱼儿来到了鱼的“家”,

鱼教猫浮水,还把自己的好朋友虾兵蟹将介绍给了猫……他们越喜欢对方,越来越离不开对

方,但鱼儿亦深知猫也不会喜欢一直生活在水里。于是,“他们决定住在大海和陆地交界的

地方”。

大概,这就是朋友(或情人)相处的方式吧:让对方了解自己的生活、喜好,彼此分享;

但也要相互为对方着想,通过磨合,彼此体谅,寻找最佳契合点。猫和鱼,如此地不同,却

也能做到,何况我们人呢?!只要有爱,就什么都能克服。

绘本的最后说,“他们要休息一下,直到下一次的冒险”,我很茫然地嘀咕:“冒险?有

吗?这里面有和冒险相关吗?”丫头一脸惊讶与鄙视地看着仿佛来自星星的我,“老妈,你不

会吧,这也看不明白?鱼离开水,到陆地上生活;猫离开陆地,去水中生活。这还不算冒险

吗?!”我恍然大悟。原来,打破常规就是冒险。孩子的思维果然不一样,我的思维貌似僵

化了。与幼儿教师对话读后感900字(一)

近段时间我有幸拜读了凯兹博士写的《与幼儿教师对话》,这是我渎过的所有专著中最

精辟的一本著作。该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幼儿与幼儿教育”,下篇讲述的是”幼儿

教育议题”,共十六章。粗读该书,发现随处可见基于实践的理论阐述和基于理论的实践反思。

作者将理论和实践合二为一,让我们在轻松阅读中领悟着作者对幼教事业孜孜不倦的研究精

神。

本书中让我感动的地方很多:

一、自尊VS.自恋

举例1:作者在参观一所学校时发现孩子自制的”我的书”,里面装满一页页复印的成绩单。

标题包括:我的家庭、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我想去度

假的地方等。

评价:将幼儿注意力摆在满足自己的事物上,将儿童的角色定位在消费者,是食物、娱

乐、礼物、度假的消费者。这些学习单并未鼓励幼儿向外探询以求了解或引导幼儿探究值得

探究的现象,只是将幼儿的注意力转向自己,使他们只注意自己。没有一页学习单上要求幼

儿思考:我想知道的事情、我好奇的事情、我想探究、解决、想清楚的问题、我想制作的东

西。

举例2:参观农场后,老师要求幼儿说出他们的感想,并将幼儿的感想列举出来,贴在教

室墙上。这些句子都是以”我喜欢”起头的,如我喜欢乳牛、我喜欢挤牛奶机器。却没有如:

令我惊奇的是……我觉得奇怪的是……我还想知道的是……农场最重要的事是……

评价:鼓励幼儿专注于自我的满足,却未鼓励幼儿观察思考周围的现象。相信农场一定

有一些可以引发幼儿的好奇、激发幼儿探究的兴趣与行动。

反思:这让我想起了我们制作的幼儿个人档案,我们往往会在档案的第一页例举该幼儿

的一些信息,我喜欢的食物……、我喜欢看的电视节目……、我喜欢收到的礼物……、其实

这些看似简单的信息却蕴藏着作者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可见作者对幼教工作的细心。

二、慎用行为改变艺术

举例:假设在幼儿园里有3到4岁的幼儿出现同样的扰乱行为(如摔掷积木和玩具),

那么我们可以说这3个幼儿表现出来的外显行为都差不多,但是他们之所以表现出扰乱行为

的根源或动机可能不同。作者将问题行为的原因归结为3种:制约型、情感型、社会型。继

而又将这3种类型找出了不同的治疗方法。

反思:对于3到4岁的幼儿出现扰乱行为,我们会认为这是正常现象。既然已经将之定

性化,当然也不会去研究造成该行为的原因。但是作者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外显行为差不多的

背后可能隐藏着孩子不同的个性,要纠正其行为必须先研究不同幼儿的个性,对症下药,才

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是我们该学习的地方。

三、专业幼儿教师的行为

举例:一位教师带着20个4岁的幼儿到户外

文档评论(0)

135****5548 + 关注
官方认证
内容提供者

各类考试卷、真题卷

认证主体社旗县兴中文具店(个体工商户)
IP属地山东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组织机构代码
92411327MAD627N96D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